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不买账?-冯金伟博客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周霄(高级研究员),编辑 Reno,数据支持洞见数据研究院

  2020Q1 财报,京东难得地给出了一次惊喜。

  疫情影响下,京东收入达到 1462 亿元,相比 10% 的市场预期,实现 20.7% 的增长;净利润达到 10.57 亿,相比市场预期的亏损 1.1 亿,大超预期。

  单从数据看,这简直就是一份完美的业绩答卷,远超市场预期。然而这个惊喜,对市场来说,似乎并不买单。

  京东发布财报当天,虽然股价最终以 3.86% 涨幅收盘,但盘中一度下跌 0.27%,甚至天交易日结束的盘后交易,出现 0.35% 幅度下跌。

  并非市场对京东有偏见,这背后的原因在于,这次业绩惊喜,或许是一次性,难以长期受益。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

  ① 对京东自身来说,自营赚“辛苦钱”的商业逻辑没有改变;

  ② 公司所面临的长期的竞争形态,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③ 随着疫情的结束,可能出现消费降级的情况,京东的反弹力度,可能远逊于拼多多和阿里。

  本文将对这些因素,逐一进行分析。 

  Q1 业绩亮眼,但可能难以持续

  疫情肆虐的 Q1,全国范围内电商及快递业务大规模停摆。此时京东自建仓储、自营物流的优势格外亮眼,以往在淘宝、拼多多低价可以购入的快消品,疫情期间只有京东可以保证送达时效。特殊情况下,哪怕更贵一点,消费者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特殊时期,保命远比“省钱”重要。

  2019Q4 电话会议中,京东管理层谨慎给出同比增长 10% 的预测。

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不买账?-冯金伟博客园

  而 2020Q1 京东收入达到 1462 亿元,同比增长 20.7%,实现了双倍于预期的增长。

  这样的增长背后,是京东在疫情期间主要销售品类的悄然变化。

  根据财报,Q1 日用百货等生活必需品的销售净收入同比增长 38.2%,达 525 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接近 40%。

  京东大数据显示,1 月 20 日至 2 月 28 日,累计向社会供应米面杂粮及生鲜产品 2.2 亿件,总重量超 29 万吨。1-3 月,京东平台线上销售中,以成交额计算,禽肉蛋品同比增长 301%,蔬菜同比增长 207%;清洁用品同比增长 333%,粮油调味同比增长 79%。

  正因为有着“准备就绪”的物流仓储,趁疫情期间淘宝、拼多多被“第三方发货”缚住手脚,京东快消品类的销售才得以迅速增长。

  作为快消品快速增长的结果,财报上的毛利率和履约费用率,做了这一结果的交叉验证。

  2020Q1,毛利率达到 15.4%,相比上一季度提高了 1.3%,是 6 个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是因为,3C 数码等产品过于标准化,价格也相对透明;快消品相比 3C 数码,本身的溢价空间更大,京东能赚到的“差价”也就更多。(当然,我们相信京东绝不是乘着疫情靠涨价,发这点国难财)。

  参考天猫 2020 年不同品类收取的佣金费率就可以看出,居家日用品、保健医药品、家用小电器等的佣金率高于 3C 数码。

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不买账?-冯金伟博客园

  另一方面,在履约费用上,快消品与京东以往的 3C 数码不同,每件包裹价格更低,但体积、重量不见得更小。所以,快消“通道”打开的代价是:京东的履约费用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同比增长达到 29%,占营收比达 7.1%,是 6 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值。

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不买账?-冯金伟博客园

  当然,这一阶段履约费用的上涨,也有可能是特殊时期,京东为坚持工作的快递小哥们,提高了福利工资这一因素。

  亮眼业绩或难以为继

  从 2020Q1 数据看,京东难得地打开了溢价空间更大的“快消通道”,从而收获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毛利润。但市场和投资人从来就不“只在朝朝暮暮”,大家要的是整个业绩的“可持续性”,以及持续背后的“确定性”。

  当疫情消散后,京东还能保持快消品类的优势吗?新冠肆虐时,大家出于恐慌情绪或许愿意为日用、蔬果加价,但疫情过后,淘宝品类更多、拼多多单价更低,用户真的会继续“沉迷”于京东,继续为了稍有区别的物流服务加价吗?

  如果用户开始转向淘宝、拼多多,那么疫情给京东开启的“快消通道”只能是一次性的,这样亮眼的收入业绩,似乎从根本上看,可持续性不强。(后面会论述这一现象)

  对京东来说,在疫情期间完善的仓储物流为其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端亮眼表现;在费用端,同样有一定的优化。

  从 2019Q3 开始,京东就开始大力推广“京喜”,将其与京东一起设立为微信的一级入口,此外还推出百亿补贴,努力在下沉市场分一杯羹。而疫情期间,仓储物流的“独家服务”,就像是免费广告,加速了其用户数据的进一步扩张。

  疫情期间,由于推广活动受限,再加上此类“独家服务”节省了一部分的广告费用,京东销售费用同比增长仅 13.4%,(上一季度同比增长值达 135.6%),占营收比下滑至 3.1%,是 5 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不买账?-冯金伟博客园

  销售费用下降的同时,京东活跃用户数迅速增长,达到 3.87 亿人次,环比上一季度增加了 2540 万人。相比 2019Q4,超过 82 亿的广告营销,带来 2760 万新用户;2020Q1,仅花了 50% 的钱,获得了 92% 的新用户,获客效率大幅提高。

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不买账?-冯金伟博客园

  然而,疫情结束后,电商行业 2019 年的下沉战争还将继续,京东的“免费广告”不会一直有效,所以京东之后为继续下沉,很大可能会提高销售费用。(疫情期间,投放先暂停,疫情后其他家会加大,京东也会跟上)

  如此一来,收入端,受到疫情刚需提升;成本端,品类结构的调整似乎不可持续;费用端,销售费用又不可避免的会增长,那么京东这一季度的收入与持续性净利润“高光”,或许只是一次性“疫情美化”的成果。

  京东的底层逻辑,未随疫情发生改变

  关于京东这样的短期业绩惊喜,我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1. 公司“赚辛苦钱”商业逻辑是否好转

  2. 行业长期竞争态势,是否有所改变

  接下来,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公司商业逻辑未发生改变

  作为京东这样网络零售商,它的核心商业模式未发生蜕变,依然是辛苦的自营挣“差价”,公司盈利多寡,一方面取决于规模,另一方面取决于 SKU 结构。

  京东的规模,依然延续的过去的路径,持续下去。而销售的品类结构,会在疫情结束后,回到疫情前的情况。

  京东虽然在电商三巨头中,拥有更高的客单价,但卖“笔记本冰箱电视”的生意比淘宝卖服饰彩妆的生意,辛苦得多。

  “辛苦”二字源于京东的自营模式,相比淘宝、拼多多的平台模式,京东需要自建仓库、自营物流、自购产品,而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自营电商的基因所在,京东要想扩大利润空间,就要足够大的规模,向上压价供应商降低成本;同时对费用予以边际分摊,从而实现规模效应。

  这些公司商业特征,并未随着疫情产生变化,京东还是过去的京东,靠规模逐渐实现盈利。

  公司所面临的长期竞争态势,没有改变

  长期来看,溢价空间更大的快消、服饰、美妆品类一直是淘系的“吸金秘籍”,此类品类溢价空间大,淘系能向商家收取的更高的“过路费”。如此高效的摇钱树,阿里不可能轻易让出。

  相比京东 SKU 更全、将快递成本转移给第三方商家,价格也更低。“多快好省”中,就占了“多”和“省”两项。更何况,消费者对于快消品的主要需求就是“多、省、好”,而并非京东的优势所在“快”。

  对京东自己来说,如果调整商品品类,能找到更大的利润空间,其电商生意也能做的“轻松”一点。但面对这些更好的品类,京东一方面受制于自身 SKU 不够丰富,自营仓储和物流的条件下,成本也难以降低,另一方面受制于强大的守擂者阿里,其品类结构的调整之路其实很难走。

  而疫情期间,突然被打开的“快消通道”,或许也只是昙花一现。

  从用户层面看,新冠肆虐时,大家出于恐慌情绪或许愿意为日用、蔬果加价。主要消费人群也不仅仅是“爱逛,爱比价”的女性,也加入了价格更不敏感的男性群体。

  但疫情过后,淘宝品类更多、拼多多单价更低,消费者会继续为了稍有区别的物流服务加价吗?消费决策群体也会回归到热爱“逛逛逛,买买买”的女性群体,对价格的敏感性会相对提高。

  说白了,男性在疫情期间,会展现出关心家庭一面,去京东买日化快消品,不在乎价格;可疫情结束后呢,家庭主男们,能靠得住吗?

  此时,用户就会开始转向淘宝、拼多多。

  另一方面,从中小商家的角度看,淘宝、拼多多的“逛”氛围更为浓烈,长尾用户更多,回头客生意好做。他们或许也更喜欢这样的开店氛围,这个逻辑从根本上没有改变。

  因此,拼多多依旧长期下沉市场最靓的仔,仅用三年时间就依靠下沉战略,就取得了超过 4 亿用户,他们不会不翼而飞;而阿里帝国霸气仍存,大本营服饰、美妆等依旧是“摇钱树”品类。

  经历疫情,京东、阿里和拼多多的相对竞争力,并未出现实质性此消彼长。疫情期间停滞的快递业务,会在之后逐渐恢复。

  从“多快好省”的角度看,疫情期间,消费者的购买逻辑可能是“快>好>多>省”,“逛街”和“比价”心理暂时搁置一旁,基本“生存”更重要。而疫情过后,购买逻辑会恢复到“好、省>多>快”,拼多多和淘宝的优势一如既往地,更为明显。

  更何况,拼多多合作国美,进军大家电业务;阿里、菜鸟等向中通快递投资 13.8 亿美元,持股约 10% 加码物流,力图补足疫情期间看到的物流劣势。拼多多和阿里都在强化短板,疫情过后的竞争态势甚至会更为严峻。

  消费复苏时期,可能最先反弹的是拼多多

  相比拼多多、淘宝,京东主营 3C 数码的性质,意味着其商品单价更高,消费频率更低。而如今疫情影响下,国民消费水平不见得会比 2019 年更高,那么或许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消费降级,“擦擦洗洗又三年”就这么过。

  根据央行数据,2020Q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下跌 0.68%,而 CPI 物价指数同比上涨了 4.9%。

  疫情期间,很多企业迟迟无法复工,对企业本身以及员工的收入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从百度搜索指数看,4 月之后,“失业”关键词的热度明显提升了。

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不买账?-冯金伟博客园

  这样的收入影响,反映在消费层面,就是大众的购买行为会更为理性,购买决策前,比价次数会提高。预期之后收入会降低,或短时间内难以加薪的消费者,他们消费能力的恢复,或许会更为缓慢。

  而这种消费能力的缓慢复苏就像海浪,第一波冲上岸的或许是低价、高频的“刚需”消费品,也就是拼多多的主战场;第二波冲上岸的,是客单价稍高,消费频率更低的“痒点”消费品,如服饰、美妆、快消品类,也是阿里主战场;而第三波浪潮,才能将客单价高、消费频率低的 3C 数码品类冲上岸。

  换句话说,就是拼多多或许最先迎来消费复苏潮,反弹力度更强,阿里次之,京东最差。这也很明显的表现在微信指数上,4 月之后,随着全国复工,拼多多的微信指数出现了大幅增长。

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不买账?-冯金伟博客园

   

  很明显,在 2 月 16 号那个时点,明显看出京东比拼多多更受欢迎;而随后就出现拼多多反超的趋势,而且越来越明显。

  另外,根据我们最新了解到会议信息,拼多多 4 月的收入,可能同比增长大约 90%+,大幅度反弹,而相比淘系等依旧“扑街”,拼多多低价日用品、农货等最先强势反弹。

  当市场觉察到这样的强势反弹后,这一信息,也很快就反映在拼多多的定价上。

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不买账?-冯金伟博客园

  4 月以来,拼多多股价强势反弹,相比 4 月初已经上涨超过 70%。而这样的反弹力度,并没有出现在阿里和京东的股价中。反而当京东给出一份不错的 Q1 业绩时,市场的反映相对“冷静”。

  小结

  从 Q1 财报来看,京东在疫情期间的压力测试表现亮眼;但随着疫去春来,这种花开一季灿烂,能否延续,我们持相对怀疑态度。相反,会担心京东随着消费者收入下滑预期,表现反而不如疫情期间。

  当然,京东依旧是那个京东,长期逻辑不变,核心价值经得起考验,坚定如磐石,稳如老狗,疫情只是加剧了波动,能走多远,还是由其商业本质决定的,疫情对它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