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华纳旗下的流媒体平台HBO Max ,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支《哈利·波特》电影20周年的活动预告。但非常尴尬的是,这部有赫敏,有罗恩,有哈利的《重返霍格沃兹》,却唯独缺了一个最重要的人——《哈利·波特》的原著作者,J.K·罗琳。
11月17日,英国每日邮报确认,J.K·罗琳将缺席《哈利·波特》20周年纪念活动,其形象只会出现在相关的纪录片影像里。这一下子,就把事情搞得僵硬起来了。
这还是20周年级别的大事件,不仅艾玛·沃特森、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鲁伯特·格林特的御三家组合将会回归,连马尔福、金妮、隆巴顿等等配角的扮演者,也是系数到场。
这种级别的豪华阵容,却没有J.K·罗琳坐镇,对许多同样是原著粉丝的影迷而言,这未免不是一种遗憾。
但事实上,直到12月5日,HBO Max放出《重返霍格沃兹》的第二支预告片为止,华纳依然没有向J.K·罗琳抛出橄榄枝的意思。之所以华纳会如此决绝地将《哈利·波特》宇宙与它的原作者进行切割,与近两年在欧美大张旗鼓的某些政治正确有关。
长话短说,J.K·罗琳此前散播的某些言论,侵犯到了一些LGBT群体的立场——就是这么简单,J.K·罗琳就再也“配不上”《哈利·波特》原作者的名头了。甚至在火光冲天的推特留言区里,还有人将J.K·罗琳直接类比成了十恶不赦的伏地魔。
J.K·罗琳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还是说了什么天怒人怨的话,以致她连自己作品的署名权都要被夺走?答案是,都没有。她只是犯了人类在互联网上交流的大忌——试图通过一条网线,跟对面立场不同的人讲道理。
这次的舆论风波的源头,是J.K·罗琳在2020年6月发布的一条推特。在这条推特中,J.K·罗琳转发了一篇疫情相关的文章,这篇文章把生理上的女性,拓展成了“会来月经的人”。
对此,J.K·罗琳表达了自己的不理解,会来月经的人,难道不就是女人吗?不然还能叫钕人?还是籹人?还是说叫?人?
这条略带调侃意义,但指向并不十分明确的推特,在之后的几天内,收到了大量来自LGBT群体的评论留言。而评论中的意见主力军,自然是LGBT里的T,也就是跨性别者(TRANS)。很显然,许多生理性别为女性的跨性别者,虽然不是天生的女性,但在手术之后,理论上来说也是“能来月经的人”。
因此,这些少数群体对罗琳的措辞,感到非常不满,甚至开始对罗琳的话添加主观导向,认为其是在否定跨性别者的人权。
很快,整条推特的评论区就变成了LGBT人权的战争前线,大量激进的TRANS群体,开始对罗琳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有不少都是露骨的语言性骚扰。
这些负面留言里的具体成分,尚有待商榷,但毋庸置疑是,这次的恶性攻击事件,无论是对J.K·罗琳本人的心态,还是对其他跨性别者的公众声誉,都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在这次“围攻”中,许多跨性别者都表示出了极强的敌对性,二话不说,就将J.K·罗琳定性成了“TERF”,即反跨性别激进女权主义者。罗琳每次试图解释自己的观点时,就会被大量的跨性别者扣上了激进主义者的帽子,以致她不得不单独再发一串推特,来澄清自己的立场。
罗琳认为,性别并不像一些性少数群体所说的那样,是不存在的。试想,如果没有性别,那么同性恋与异性恋又作何区分?假如抹除掉所有关于女性的概念,无疑会让很多人的生活失去意义。罗琳觉得,她所陈述的,不过就是事实而已。
在表达基本立场之后,罗琳一再重申,自己也曾是性别暴力的受害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她始终非常关心性别弱势群体的权益——无论跨性别与否。仅仅因为保留了对性别的基本概念,就指控自己仇恨跨性别群体,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荒唐至极。
最后,罗琳对跨性别群体的人权运动表示了积极的支持与肯定,但与此同时,她表示作为一名天生的女性,有自己的一套性别观念也很正常。对其他性少数群体而言,这些观点算不上是一种冒犯。
然而,互联网的二极管思维,再次占领了舆论的高地。性少数群体们非但听不进意见,还将罗琳曾支持过“性别论”的旧账,给翻了出来。
2019年,J.K·罗琳曾在推特上公开支持过一位激进派的反跨性别女性主义者。
这位激进主义者的名字,叫做Maya Forstater。Maya曾在伦敦全球发展中心担任顾问。2019年,她与机构的合约到期之后,全球发展中心并没有按照标准流程进行续约,而是终止了双方的合同。
机构给出的原因,是Maya常年在推特上发布激进的性别观点,认为跨性别者必须要经过生理鉴定,才算真正改变自己的性别。
Maya的观点中,存在许多相当激进的部分。比如,她曾以跨性别者在女性监狱中犯下强奸的个例,作为指控并限制所有跨性别群体的依据,这无疑是对大部分正常跨性别者的一种侮辱与贬低。
事实上,由于Maya的性别观实在是过于激进,直接导致她在首次劳务诉讼中,大败而归。直到二次上诉时,Maya的诉讼团队才通过“言论自由”的优势,拿下了这场官司。
从解约开始,到最终胜诉,J.K·罗琳始终坚定地为Maya站台,并且以个人名义为这场官司募集了整整12万英镑的基金。而且这次,罗琳在推特中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她在推文中认可性少数者行使自己的权力,但相对的,绝不能因为某个女性坚持自然的性别观,就强迫她们失业。
与一年后,舆论爆发时的姿态相比,在支持Maya这件事上,罗琳显然失去了理性判断的态度。很显然,她过度强调了“指控文化”在这次事件中的分量,以至于让所有LGBT群体,都对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所谓的“指控文化”,又称“取消文化”。是指欧美社会上的少数群体,通过政治正确的舆论胁迫,让特定的对象丢掉工作,甚至是直接社会性死亡的集体压迫行为。
迫于指控文化的淫威,许多公众人物在遇到政治正确的相关问题时,都会选择明哲保身,要么装死,要么就表示全力支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J.K·罗琳陷入“跨性别者歧视”的舆论风波之后,迫于政治正确的压力,华纳影业会尽可能地撇清《哈利·波特》电影与罗琳之间的关系——尽管,她才是整个魔法宇宙的创作者。
凭借《哈利·波特》中的荧幕形象得以走红的几位主演,此时都坚定地站在了罗琳的“对立”面。其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在推特上高调为跨性别者站场。凭借这条高唱着世界大同的推文,艾玛收获了接近15万的转发,以及高达16万的点赞,这无疑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声量。
无独有偶,电影中金妮·韦斯莱的扮演者邦尼·怀特,在同一天,于推特上发表了一致的支持言论,同样收获了巨量的支持与曝光,甚至两条推文的点赞数量都出奇一致。
邦尼:“《哈利·波特》的爱属于所有人,女跨性别者也是女人。”
罗恩的扮演者鲁伯特·格林特也在泰晤士周报中,对跨性别者坚定站场。他表示,所有跨性别的男性与女性都拥有融入对应性别的权利,不应该对这些少数群体保有偏见与批判。
哈利的扮演者,丹尼尔·雷德菲尔德也没有噤声,他同样站在了跨性别者的一边。但和前几位主演不同的是,丹尼尔说出了这一系列站队行为的本质。他认为,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罗琳到底是不是歧视跨性别者,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核心,而自己选择为跨性别者发声,并不是像某些媒体所说的那样,是在抵制J.K·罗琳的观点,而只是单纯地安抚《哈利·波特》粉丝中的跨性别人群而已。
“我知道有些媒体会拿我跟J.K罗琳PK,但这真的不是当下的重点。”
确实,仔细观察那些站在罗琳“对立面”的公众人物,你会发现他们的发言全都是裹在人权大旗里的自言自语。根本没有人试着去跟J.K罗琳沟通,更没有有人理性地分析她的观点与诉求。这场运动的所有参与者们,仿佛都陷入了一种自我感动的集体狂欢。
少数的意见领袖站在聚光灯下,慷慨激昂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享受着万众簇拥的巨大存在感,而台下的观众们,也因为自己成为了社会运动的一份子,而充满了激情与动力。但问题是,这场轰轰烈烈的人权运动,似乎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人们只是蒙上了眼睛,在那里自顾自地横冲直撞。
而这种横冲直撞,无疑会伤害到社会上的其他人。仅就这一点上,J.K·罗琳已经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自己的担忧。今年7月份,罗琳表示自己在推特上收到了数百条的死亡威胁。而11月22日,罗琳在现实中的家庭住址,更是被三名激进的跨性别者曝光。这种侵犯他人隐私的跟踪行为,显然已经超越了正常讨论的理性范围。
在罗琳家门口拍照,并露出了其地址的三位跨性别人士
如果跨性别者继续恣意妄为,显然是在进一步破坏自己的立场,也更没有资格去声讨试图保护自身权益的其他人,就比如部分的弱势女性。事实上,这场罗琳与跨性别者之间的纷争,已经在欧美舆论圈掀起了一次“巫师大战”,只不过,这场大战里并没有正邪之分,双方都是执着于各自社会身份的“伏地魔”。
然而讽刺的是,现实中,伏地魔的扮演者拉尔夫·菲尼因斯,却成了所有被波及到的公众人物中,唯一一位对整个事件保持冷静客观的人。
面对英国电讯报中的采访,拉尔夫表示自己无意支持任何一方的观点。同时,他理解这场争议的重要社会意义,但他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尖酸刻薄,变得那么热衷于指控彼此。在这种非理性的时代风气之下,仇恨似乎成了应对不同意见时的普遍回应,这实在是令人感到不安。
《哈利·波特》讲述的,本该是一个传播爱与公正的故事。24年前,当一位穷困潦倒的单亲妈妈,写下这段故事的时候,她一定想不到,日后会有一天,自己非但被开除了作者籍,而且还深深地陷入了仇恨的漩涡。
J.K·罗琳的真实想法,我们无从得知,但如果她乐意的话,再写本由LGBT有色人种组成主角团,把各种奇怪Buff叠满的《哈利·波特》第八部,显然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哦,不对,好像已经有人替罗琳编过这样的舞台剧了——顺带一提,《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的剧目首演,确实为赫敏找了个黑人演员。那这样看来,J.K·罗琳大抵是跟不上这个政治正确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