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好友,惬意小聚,很多人喜欢点上一盘“螺”,畅快“吸溜”,完爆嘴瘾。

然而,有这样一种“螺”,可真心不是您想吃就能吃,它可能藏着致命的危险。

近日,就有商家由于加工销售“织纹螺”被法院以销售不安全标准食品罪判处了有期徒刑8个月、赔偿金40万。

当心!这东西吃1颗就可能致死-冯金伟博客园

织纹螺,到底是一种什么“螺”?谈螺明真相,获卫生和安全。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织纹螺为什么不能加工销售食用。

织纹螺,是一种常见的沿海螺种,也被很多人叫做麦螺、白螺、割香螺、海丝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织纹螺之所以被大家所喜爱,是由于它鲜美的味道。

每年的4—9月份,正是织纹螺的旺汛期,同时这个阶段也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期,多有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发生。

曾几何时,无论是在大排档还是美食街,“爆炒织纹螺+冰啤”的搭配早已麻醉了吃货们的味蕾,鲜嫩麻辣、酷爽解馋。

然而,织纹螺虽然美味,但食用的风险太高,一不小心就会给身体带来严重的麻烦和危险。

正因为这样,早在2012年,国家原卫生部2012年公告(2012年第13号)中就明令要求,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当心!这东西吃1颗就可能致死-冯金伟博客园

织纹螺之所以有毒,主要是因其体内含有剧毒物质“河豚毒素”,此毒素如名所曰,主要是从河豚鱼体内分离出来而得名,它主要存在于河豚鱼、织纹螺等海洋生物体当中。

很多人纳闷为什么“织纹螺的体内会有河豚毒素”,其实织纹螺自身并不会产生河豚毒素,但它们所生存的海洋当中却存在大量的细菌,随着织纹螺大量吞入这些海洋细菌之后,就会在体内形成毒性较强的河豚毒素。

而且,这种毒素并不会对织纹螺本身产生伤害,织纹螺本身的抵抗性很强;但是当人们吃了“体内堆积较多毒素的织纹螺”后,就容易食物中毒,危害性不容轻视。

河豚毒素是一种剧毒的非蛋白神经毒素,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250倍。河豚毒素进入身体后会导致中枢神经和神经末梢出现麻痹。

具体而言,河豚毒素是一类包括河豚卵巢毒素、河豚素、河豚酸、河豚肝脏毒素的有毒物质,在这其中独属河豚卵巢毒素的毒性最强,大约0.5毫克就可以致人死亡。

很多人想问“吃多少织纹螺才会中毒”,这个没有具体的中毒剂量,因为织纹螺当中所含的河豚毒素(剂量)是不同的。

因此,劝各位还是不要“在追求美味的道路上过分冒险”,有时很可能得不偿失。

当食用织纹螺导致食物中毒后,其早期的症状为口唇、舌头、指尖等部位发麻、眼睑下垂;

随着时间的延伸,机体很快就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中毒更严重者会导致呼吸和循环系统出现衰竭,诱发声嘶、言语不清、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瘫痪、甚至死亡等情况。

对于用高温加热去除掉织纹螺中毒素的想法,只能说“您想多了”。河豚毒素归类为“非蛋白神经毒素”,它的性质尤为稳定,“炖焖煮煎炒”等一些常规的烹调加热方式根本不能破坏它的毒素,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这是由于平常情况下河豚毒素在生物体内部与蛋白质结合,在经过高温加热后,蛋白质被破坏,这些毒素反而会游离出来,危害只会“升级”。

因此,奉劝各位,靠家里的基础烹调不但没有“消灭毒素”的作用,甚至会雪上加霜、增加中毒风险。

首先,大家不要恐慌。相对而言,织纹螺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概率很小,国家对它的监管和把控非常严格。

其次,学会基本的鉴别方法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识别织纹螺,应从“形状”和“长相”下手;织纹螺的“身材”为“细长且形似圆锥体”,它的尾巴尖锐且细长,螺身大小如果“指甲盖”一般,其整体的长度在1厘米左右、宽度在0.5厘米左右,螺肉为淡黄色。

其一,作为一个消费者,希望大家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自身做起,拒绝采捕和销售织纹螺,更不能自己在家加工食用;拒绝冒险,如果是到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游玩,请做到“不吃此螺”。

其二,无论由于哪种原因进食了织纹螺,一旦在吃了螺类食物后出现中毒现象,请立即送医进行治疗。

其三,当发现有食品经营单位存在采购、加工以及销售织纹螺的情况时,请立即向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举报。

不是所有的螺都可以放心食用。熟记织纹螺的长相和毒性,不给身体健康增添麻烦!

当心!这东西吃1颗就可能致死-冯金伟博客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