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梦江湖》的玩家爆出游戏中一套限定时装开价高达24.8万,引得玩家群情激奋,破口大骂的同时,还把其曾涉嫌赌博、随意涨价等丑事都又抖了出来。
起初我感觉《一梦江湖》的玩家有点小题大做,要知道早在二十年前的《传奇》里屠龙刀就能卖到十几万,《CS GO》的龙狙也一直都是二三十万的身价。
不过仔细一看人家这24万居然是官方钦定的,顿时眉头一皱,发觉事情并不简单,看来认知还停留在“888块买火麒麟”的我才是井底之蛙。
面对玩家的怒火,官方下场解释说这个时装并不是标价24万,而是供充值累计24万的玩家兑换的消费返利。
玩家们完全不买账,毕竟用来兑换的积分不也是玩家花钱买来的?
这种解释完全是在玩文字游戏,就好比茅台限价之后,摇身一变成了某些天价矿泉水的赠品。感到智商被侮辱的玩家们反手将这件事举报给了315,希望消协能下场为玩家们讨回公道。
不过这次能不能等来“天降正义”,让《一梦江湖》感受下法制的铁拳呢?
我对此并不乐观,因为虚拟物品的定价整体来看,目前还处于监管盲区,没有相关法律对游戏道具的定价进行限制,一把“屠龙刀”卖9块9还是9万9都是厂商说了算,定价过高充其量就是没人买,理论上没什么法律风险。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法律出于严谨性考量,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面对价值快速膨胀的虚拟物品,不只是中国,目前全世界都还没有很好的管理手段,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争议地带,然而在学术界忙着争论这到底是一种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的时候,玩家之间交易的道具、账号价格则屡创新高,甚至还出现了虚拟货币这种颠覆性的存在,以及动辄卖出成百上千万的NFT们(有所有权的虚拟物品)……
实际上,对虚拟物品价值的管理缺失,造成的混乱不只会伤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在伤害着虚拟物品自身,如今虚拟物品正越来越多的承载着人类的感情、文化、智慧乃至历史,许多都有着不俗的使用价值、收藏价值,能经常被拍出高价,其实无可厚非,然后因为剧烈的波动、随意的定价,很可能使得一些真正配得上高价的虚拟物品难以获得公正的对待,也让大众更难去找到那些真正值得的虚拟物品,进而也限制了一些优质虚拟物品的创作空间。
回归游戏,一件游戏道具到底定价多少算合理?当下基本是没法说清楚的事情,许多传统的估价方法都没法套用。
首先游戏道具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根据成本来简单估算,很难说清楚这张图片、这段代码到底消耗了多少成本;其次特定游戏道具只对小部分玩家而言有价值,样本范围非常小,也就难以确定一个普适的、能够说服大多数人的标准;最后其价格波动往往非常大,并且厂商在价格走势上也有很多操作空间,一个道具有多强、多稀有都可以轻松干预,如果厂商愿意,完全可以在一夜之间将十几万的屠龙刀变成无人问津的烧火棍。
不过,我国法律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虚拟物品的管控也在不断加强。
今年2月份,《今日说法》报道了一名《CS GO》玩家将STEAM账号绑定到某饰品交易平台后,账号被STEAM红锁封禁,里面的饰品被锁定无法交易,玩家因此将该平台告上了法庭。
在这个案件中,玩家声称自己损失32万元,这是他买皮肤时花的钱,而平台方认为这个价格过高,最终法院考虑多方诉求后,给出了26万元的估值——这是玩家账号被锁定那个月这个饰品的平均价格。
这个案例中,法院参考市场均价做出的估价是合理且具有参考意义的,不过这种定价标准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某种道具的交易量过少或者价格波动特别剧烈,市场价就很难成为定价的依据。
实际上在保护玩家权益上,虽然准确估价、精细管控很难,但法律已经在兜底上做出了努力。
2016年,文化部就出台文件强制厂商公布抽卡概率、保留相关记录以备核查,并且要让用户可以通过抽卡以外的方式获取卡池里的道具,也就是要求厂商推出保底机制。
虽然这些举措也只是给玩家的游戏体验兜个底,让厂商给广大非酋留一条活路,但对于那些还在“黑箱”中挣扎的国外玩家来说,这个政策的出台已经够他们酸一波了。
去年出台的《民法典》,也与时俱进的将对虚拟财产的保护写了进去,今后只要是合法取得的财产,包括虚拟财产,都可以视为遗产被继承,这也是保护虚拟财产的一大进步了。
只是具体到虚拟财产究竟该如何定价上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标准,有时法院还需要参考第三方估值机构给出的定价。
最后,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前,我们对游戏中的天价物品确实还没啥办法,最有效的反抗手段大概还是“用脚投票”,你敢狮子大开口,我们就只能退坑玩别的去了,当然这究竟能对厂商造成多大的震慑作用确实不好说,但这次网易官方选择了低头,最终下架了这款皮肤,也算是玩家们的阶段性胜利。不论如何玩家们坚持斗争的意义是很重要的,玩家的呼声可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进而加速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早日让游戏世界中的定价权可以纳入法律的监管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