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全球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台积电通过线上与线下同步举行的方式召开年度股东会。台积电管理层针对台积电的全球布局、各国推动半导体供应链转移以及台积电未来业绩增长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一开始致词时表示,在全体同仁努力下,台积电2020 年营收以美金计算成长31%, 2021 年也预期有超过20% 的成长。
另外,两年来台积电在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其中包括业绩、技术领先优势、先进制造扩展及对网络安全的防护力等,与客户的信任关系也与时俱进。
未来,台积电将支持世界加速的数字化,以及半导体市场中5G 和高速运算应用需求大幅增加,准备迎接未来几年持续成长,并且已准备好迎接未来几年的持续成长。感谢股东的长期支持,也期望为所有股东创造最大价值。
在随后的在股东提问中,问及台积电在全球建厂的情况,刘德音对此回应表示,台积电在全球的设厂都很谨慎的评估,就如决定在美国亚利桑纳州设立先进制程晶圆厂的计划,早在2016 年就已经派人前往考察,并且与美国相关人士接触。甚至在决定设厂前一年,还密集的与美国方面的相关人士讨论,到最后才决定这件事情。
所以,在日本设立筑波研究所也同样是这样的方式办理。而设此研究所的目的,是因为日本在后段封测材料的技术领先,台积电为了未来后段封测业务发展所进行的布局。
对于此前外界传出的台积电将赴日本和德国新建晶圆厂的传闻,刘德音表示,正考虑在德国设立芯片制造厂,但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
此外,台积电继续针对在日本设立半导体工厂进行尽职调查。台积电目前每周都会举行会谈以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
刘德音强调,在目前全球疫情、贸易争端、以及自然灾害的冲击下,这是半导体产业面临的风险及挑战。而台积电作为一个技术领先的公司,就必须出去寻找最领先的专家起合作,这是台积电的战略。
以美国来说,美国客户占有台积电近70% 的订单,而美国未来有基础建设与国家安全的需求,这方面虽然营收占比很小,但台积电基于服务客户,仍会加以支持。
日本方面也一样为了支持客户,虽然与台湾建厂成本差很多,但透过与客户合作,期望达到股东获利的目标。至于,其他消费性电子方面的需求,仍会以全世界最佳效率来发展。
至于目前美国、欧盟、日韩等国都在大力推动本土半导体制造业,刘德音则在会上指出,完全同意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APEC全球领袖会议后发表的观点,在国家安全考虑之外应维持自由贸易。
刘德音表示:“半导体制造的议题是许多问题混杂在一起,半导体制造的本地化正在发生,不过我相信仅是局部发展。”
因为供应联是紧密结合的,如此以期让消费者获得最大利益者。因此,即便产业本地化,消费者也很难有在地化的情况,所以不担心有供应商本地化的问题。
而且,半导体产业并非有技术、有钱就可以解决的情况,这与许多目前希望借政府的支持来达到供应链转移情况,将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是必须要有有效的产能。相信每个公司CEO都会在最后做出明智决定。
其原因在于台积电的全球布局都是审慎评估,加上台积电为持续制造技术领先的公司,再加上与客户关系持续维持紧密的情况,有客户的持续支持台积电在海外的扩张,未来毛利率还会朝50% 以上的目标迈进。
至于2021年下半年的发展情况,总裁魏哲家则是指出,包括智能手机及高效能运算的业务成长僵持讯显著。而且,包括在智能手机、高效能运算、物联网、车载电子等四大平台都会持续维持成长的趋势。魏哲家再次重申先前7月15日的台积电第3季展望持续成长,以及全年成长以美元计算目标年成长超过20%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南京出现多例新冠疫情,并于21日启动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昨(25)日上午11时起对全市常住人口以及来南京人员展开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由此也引发了业界对于台积电南京厂运营的担忧。
对此,台积电表示,南京厂已配合当地防疫措施,目前营运不受影响。
资料显示,从2015年台积电决定到南京投资建厂,经过15个月评估和前期筹备工作,2016年3月28日与南京市政府签约,并在当年7月7日动土;2018年10月31日举办开幕和量产典礼;2020年上半年产能达到每月2万片的满产状态;目前月产能已达2.5万片16nm晶圆的产能。
今年4月,台积电宣布将投入28.87亿美元资本支出扩充成熟制程,计划将在南京厂建置月产4万片的28nm成熟制程产能。
台积电南京厂扩产计划宣布之后,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网上一些大V、自媒体号发声反对“台积电在南京扩产28nm产能”。随后人民日报官媒新华社旗下《新华每日电讯》发布了一篇题为《世上没有速效救“芯”丸》的评论文章,表达了对于“台积电南京厂扩产”的支持。
不过,在本月初,有传闻称,美国正施压台积电取消南京厂扩产计划,相关半导体设备的采购受阻。
对此,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日前在法说会上表示,扩产时间仍与原定计划相同,看不出受阻的迹象。这也意味着南京厂扩产计划目前正顺利进行当中。
根据原计划,台积电南京厂新增的28nm制程产能预计于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2023年年中实现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