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很多饮料都可以使谈话变得轻松,不管其是否含有酒精。
对于酒而言,充分稀释并适度饮用的乙醇甚至会在大脑中产生“愉悦感”,这使得酒这种物质,不仅具备了饮料的解渴功能,同时也具备了助力社交、感官享受的奇妙能力。
有人会时常与三两好友聚会喝酒,不醉不归;而有人习惯每天小酌两杯。
近日,“喝酒增高患癌风险”这个话题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研究显示,2020年有74万新发癌症可归因于饮酒,即使是适量饮酒(每天两杯左右),一年也有超过10万的新发癌症病例。
不大量饮酒,每天喝两杯也会有患癌风险吗?喝酒猝死是怎么回事?怎样降低酒对身体的伤害?
今天一起来聊聊“酒”的事。
乙醇作为一种极性的亲水小分子,在被摄入后可快速在胃肠、食管甚至口腔内通过扩散被吸收,吸收的乙醇随血液流动到全身并在肝脏完成主要的代谢(90%),仅有2 %-10 %的酒精通过尿液、汗液和呼吸排出体外。
适量饮酒时人体血液中酒精浓度约30分钟达到最大,大量饮酒时约1h后达到峰值。
说起乙醇在肝脏中的变化,就必须提到两种酶,即胞质乙醇脱氢酶(ADH)和线粒体乙醛脱氢酶(ALDH)。
其中ADH可将乙醇氧化为乙醛,毒性比乙醇高10倍的乙醛则在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最终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大脑、心脏及其他器官。
ALDH是乙醇氧化代谢的限速酶,如果ALDH活性较弱,就会导致乙醛蓄积,而乙醛蓄积是酒后不适和多器官损伤的重要原因。
不同人群对乙醇的耐受和毒性反应,与乙醇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及其编码酶蛋白基因的变异有关。
亚洲人普遍存在ADH活性正常,但ALDH失活的情况,这时只能通过特异性较低的细胞色素P4502E1(CYP2E)来慢慢代谢乙醛,导致乙醛在机体中积累。
重度饮酒时CYP2E会异常活跃,也会造成乙醛蓄积。
乙醛可导致造血干细胞中的DNA损伤、染色体重排、DNA序列永久改变。
除产生头晕恶心、面红耳赤等现象外,ALDH2突变的人群也更容易患阿茨海默症及癌症。
酒精致癌不是什么新发现,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
然而公众对于酒精与癌症相关性的知晓率(13%)远低于对烟草致癌的认知(70%)。
有关酒精和健康状况的统计报告显示,全球5. 1%的疾病的发生与酒精消耗相关。
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不仅会损伤DNA,还是致癌物。
酒精还可能影响雌激素的分解,因此更易引发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癌。
《柳叶刀》最新针对2020年群体研究的报告表明,与酒精相关的癌症发病率高低依次是食管癌、肝癌和乳腺癌,而中国与酒精相关的癌症比例为6 %,高于全球4 %的水平。
多数癌症病例都与大量饮酒或酗酒有关,但也有1/7病例属于每天只喝两杯的所谓“适量饮酒”者,因此,2018年《柳叶刀》上发表的研究表明任何量的饮酒均危害人类健康,即使适度饮酒也会导致癌症,安全的酒精摄入量是“0”,人类需要控制酒精摄入。
从人们无意识利用酵母酿酒开始,酒就在地球上以各种形式存在了,虽然时有狂饮后倒地的案例,但这种突如其来的“告别”却从未阻挡人们对美酒的热爱。
饮酒后猝死的原因至少有八种:
误吸
急性胰腺炎
心脏急症
脑出血
双硫仑样反应
低体温
横纹肌溶解
洗胃后低渗
其中误吸是醉酒后发生意外死亡最主要的原因,而双硫仑样反应则主要是由于饮酒者在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硝咪唑类药物以及其他抗菌药物后引发的呼吸抑制、昏厥甚至死亡等,这些抗生素类药物抑制了ADH的活性,从而导致大量乙醛积累在身体中,造成急性中毒。
而一些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则会因酒精代谢加重病情,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尽管世卫组织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方式告诫人们要减少甚至杜绝对酒精的消费,但人们还是放不下手中的酒杯。
虽然酒精致癌没有安全量,但由于酒精的成瘾性,完全戒除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有饮酒习惯的人一定要避免在服药期间饮酒。
由于空腹饮酒后血液中酒精浓度会快速上升,因此饮酒前可吃一些食物减少胃肠对酒精的吸收,延缓酒精浓度的上升。
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控制酒精的摄入量。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男性一天的酒精摄入量要控制在25 g以内,女性在15 g以内。
换算为酒精度为12 %的红酒,就是男性不超过150 mL/天;40 %的白酒,则不超过45 mL/天;啤酒则不超过355 mL/天;
女性由于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弱于男性,因此饮酒量最好减半。
由于不同酒的成分不同,最好不要把酒混着喝;同时,茶水不是好的解酒物,喝酒后可通过饮水或饮用果汁缓解口渴等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