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近期科技圈最热的话题,非鸿蒙莫属。所有的华为概念股,更纷纷因此水涨船高。

作为IT技术领域的核心基础,操作系统是国人一直未能掌握的技术命门。早在1999年,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就曾表示:“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其中的“芯”指的是芯片,而“魂”则是操作系统。

20年时光荏苒,从PC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但“缺芯少魂”局面并未改变。

在列入美国实体清单两年后,华为正式发布的鸿蒙HarmonyOS 2,承载了太多国人对操作系统国产化的期待。

做操作系统难,但更难的,是打造操作系统的生态。

无论是PC互联网时代的Windows,还是如今的安卓,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都在于拥有大量的应用生态支持。

全球的开发者们,日以继夜不断开发新的应用,持续繁荣和优化生态,是安卓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持续的生态支持,操作系统就等于一个空壳,是毫无价值与意义的。只有建立繁荣的生态,才能提升用户粘性,真正支持鸿蒙做大做强。

一位使用了鸿蒙系统的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时也指出:“最大的机会不是在当下,而是在于未来整个生态系统,用户体验提升、粘性也提升,那估计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了。”

目前鸿蒙的选择是兼容安卓应用。但相信只是权宜之计。鸿蒙未来必然要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

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博士近日透露,鸿蒙现有开发者数量是六、七十万,希望今年能有120万开发者加入鸿蒙生态,并在2023年实现1000万开发者。

除了开发者的积极跟进,鸿蒙的生态建设还依赖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在华为的计划中,今年搭载鸿蒙的设备至少要达到3亿台,其中1亿台为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各类终端设备,包括Pad、手表、智慧屏、音箱,以及家电等各种硬件。

可见,华为的野心不只是在智能手机,而是对标谷歌的Fuchsia OS,通过统一的系统,以及生态的融合,实现对各种物联网智能设备的互通互联。

万物互联的梦想是伟大的,但要照进现实,并不容易。

有业内人士对于鸿蒙统一的可行性表示担忧:“统一的操作系统,对于全球销售的百亿物联网设备,其安全脆弱性方面的问题不可想象。无论是商业还是技术,都不太可能统一。”

技术层面暂且不提,从商业上来看,华为的友商们对鸿蒙的抗拒是必然的。相比谷歌在安卓生态链中的相对中立,华为与各大国产厂商可谓在手机领域厮杀多年。

而且,鸿蒙所提出的种种战略和愿景,并不止步于手机领域,还直指整个消费互联网。这会进一步挤压其他厂商的市场空间。

在消费互联网的最大细分领域——智能家居行业,如小米等国产厂商早已建立了自己的物联网生态系统,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要令其放弃自己多年经营的IoT平台,转而支持于竞争对手。换成任何人,都得再仔细掂量掂量。

当然,华为也意识到这一点。6月2日宣布已经把鸿蒙核心基础框架管理交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下属委员会的全权管理,此举无疑是想打消业内对于鸿蒙中立性的顾虑。

但想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华为还有挺长的路要走。

这不仅意味操作系统在生态层面的中立、开放、公有化,鸿蒙还应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上下游合作伙伴,放弃深耕多年的安卓市场,向鸿蒙投奔而来,构建起共生、共荣的开源生态。

关于鸿蒙不得不提的另一大部分,是工业互联网的想象空间。鸿蒙的核心理念是“万物互联”,工业设备的智能终端自然也是其中重要内容。

近五年来,工业互联网一直获国家的大力支持,相继颁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鼓励行业发展。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7日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1年工作计划》,年内将基本完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同时培育15个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10万家以上企业实现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云化迁移。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鸿蒙的真正机遇不在于C端市场,而是凭借华为在B端市场的多年积累,鸿蒙有望成为工业互联网底层设备的通用系统,为工业控制设备、具体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进而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但这同样不是一条好走的路。目前国内工业互联网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工业设备之间的标准化难度更高,比起消费级终端设备,更难实现互联互通。5G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落地还存在困难,网络的时延、抖动、稳定性等达不到工业制造的实时性要求。

此外,对数据安全性的顾虑,也阻碍了企业上云的动力。

要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进一步加快技术研发,拓展融合创新应用,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布局。

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路漫漫兮,鸿蒙的未来仍待上下求索。

友商噤声 谁将阻止华为鸿蒙的万物互联?-冯金伟博客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