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阑夕
瑞幸咖啡连同咖啡机都抵押出去借债的新闻爆出时间,恰好和 ofo 的运营主体现身破产信息收录网站一事相邻,这个巧合颇为不祥。
零售行业没有网络效应,烧钱补贴市场无法形成积累,只能押注几何级的增长可以在短期内见不到头,从而换取持续扩张的资本信心,站在这个角度,一定规模的债务压力是有益处的,负债即效率。
问题在于,尽管瑞幸始终紧贴星巴克做文章,说是不够体面的碰瓷也好,说是不失机敏的营销也好,它的业态其实和注重“第三空间”属性的星巴克完全不同。
是的,星巴克出于经营压力,是在逐渐接受店外配送业务,但是无论如何,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目的都是迥异的,何况即使是在星巴克不做外卖的时期,需求已经倒逼市场催生了许多第三方代购服务,星巴克亲手来做这个事情,很大程度上包含支付转移的过程。
但是瑞幸基本上做的都是“厨房店”,也就是堂食相对敷衍、订单多走外卖的路线,门店成本、营销成本、补贴成本加在一起已经很重,外卖这边如果不是自有流量,还会被美团这类平台切上一块,非常被动。
一年开出 2000 家店,以及承受 10 亿人民币级别的亏损代价,这几乎就是在赌“只要我跑得快、风险就追不上我”。
只能说不愧是创始团队和天使融资都由神州租车(优车)输送的,非常熟悉重资产运营模式,也有利用杠杆的野心,不过神州有 CarMax 作为对标在前面顶着,瑞幸的独角戏就孤单多了。
说到底,目前在线零售的想象空间都是相仿的叙事风格,今天可以送咖啡,明天是不是就可以卖别的了,把 App 的入口做成了,接着也许就能起高楼建平台,廉价咖啡的销量,同样未必不能转换成品牌资源,一切都很乐观。
不知道瑞幸有没有问过和它合作承接配送服务的顺丰,对,就是那个在自家零售项目上五年换了七个 CEO 的顺丰,顺丰当年也是相信,以它的人力网络、品牌口碑、剩余产能,卖点生鲜不是顺手的事儿嘛,有什么难的。
事实证明,边界就是边界,你爱或者不爱,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而上一个烧钱烧得以为无所不能的创业公司,叫黄太吉,现在已经加入失败案例全家桶,活跃在各家商业训练营的讲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