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阅读时代,让我们丧失了什么?-冯金伟博客园

  文/周航

  来源: 还是不举手就发言(ID:JustBB2)

  这是“航叔来信”的第六篇,写给朋友徐智明。他和爱人高志宏老师从北大毕业后两次创业,后来创办了快书包。现在,两人做起了“真心爸妈”,专心从事家庭育儿研究和写作。最近他们的《阅读手册》刚刚上市,借这个机会,想和智明聊聊阅读。欢迎你读。

  智明,你好!

  很高兴你把即将出版的新书《阅读手册》发给我,让我在海外也能先一睹为快。你的书还是一如既往的清晰好读,4 月 23 号是世界读书日,正好借这个日子给你写封信,一起来聊一聊关于阅读的话题。

  读书,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

  阅读,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儿,也是一件应该做的事儿。你看,我们经常立目标说“今年要读多少多少本书”,但没看见一个人立一个计划说今年要刷多少抖音,打多少游戏,所以读书是人们认为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新年目标中最常见的三个 flag “读书、减肥、学英语”,结果大家都知道,往往年初立下的 flag,通常年底都没做到,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这三件事都是蛮困难的,需要努力,需要坚持,很多时候过程还很煎熬。

  读书为什么困难呢?我理解读书和刷剧、听音乐的根本不同,后者是内容自己播放,你只需要打开眼睛和耳朵接收就好,调动的更多是感观和情绪。读书不同,是一个人主动的行为,你不翻,书不会自己动,更重要的是,看书需要调动自己的理性和思考。比起劳动,思考真是最累人的事。当人们在外工作一天,回家想放松放松,是不是蜷在沙发上刷个剧更自在点?对了,看剧最好还是刷个国内肥皂剧,美剧都嫌太累,哈哈哈!

快阅读时代,让我们丧失了什么?-冯金伟博客园

  《但是还有书籍》快时代该如何阅读?

  读书需要一定的能力,要读的进去。读书不是实现读多少本的 KPI,不是读书量的打卡攀比,重要的是享受读书的过程。我自己有个看法,看不同的书带着不同的心态。带着好奇心看文学作品,把作者的内容当作背景,展开自己无尽的想象,人物、故事、时代、关系……带着批判精神看社科书,特别是强烈观点性的,对名人、权威的观点少仰视接收,先批判质疑一下:什么意思?为什么必然这样吗?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对事实性的内容,带着海绵般谦逊的心,多吸收,然后自己再思考。通过读书把别人的思想,别人的精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让自己的认知变得宽阔,对自我成长产生影响。当然,有能力的话再输出一些自我的观点,写作也是沉淀和思考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读书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事之一

  我小时候读了蛮多的书,特别是跟同龄孩子成长经历不太一样的是,我好像读了很多跟自己当时的年龄不太相称的一些书。小学一年级,其他孩子还在读小人书的时候,我就看了竖体文言版的《说岳全传》。我也不知道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给我买了这本书。十来岁的时候我看了大量的中国当代小说,尤其是《十月》、《收获》这一类小说期刊,印象中有很多当代小说的作者都是从中看到的,比如余华,刘恒,张贤亮、池莉、阎连科。80 年代中国的伤痕文学对我价值观形成有着蛮深刻的影响。初中假期的时候,我看了写中国文革史的一套书《历史在这里沉思》十卷,这本书对我影响也很大,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当然,我还看了很多历史、哲学和美学的书,那时候很流行看这一类的书,印象中李泽厚的名字就是那时在我脑子里知道的。这样来看,正是从小阅读的这些书,让我对政治和经济产生了一些兴趣。

快阅读时代,让我们丧失了什么?-冯金伟博客园

  和父母在一起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我父亲是石油工程师,母亲是医生,所以我家的两个书柜,一个跟石油有关的,一个书柜都是跟医学有关的。我的性启蒙都是看我妈的医学书得来的,虽然那时候还是不太理解。

  小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在四川石油大院,哥哥和姥姥姥爷在北京,所以我大概每隔两周会给他们写信,然后等他们的回信。这对我来说是非常美好的回忆。当时家里没有电视,所以晚上一家人散完步回到家里,一人一个书桌,大人看书写东西,孩子就做作业和看书,晚上 9 点半左右,大家再坐在一起吃点水果,然后睡觉。因为小时候看的和写的都比较多,好像对我来说,写作不是一个挑战,小学一年级就可以随便地写上个几百个字。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写东西,依然受父亲的影响很大,一定要有很清晰的逻辑,要有 123 的逻辑感。

  你也书中也说,父母对孩子的阅读和写作的帮助,其实并不在于各式各样亲子阅读的方法,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样。父母对阅读是怎么做的,孩子就会怎么做。很难想象一个天天刷手机、打游戏的父母,会监督孩子去阅读,想想这个画面是不是也蛮好笑的呢?所以我很认同你说的,让一个孩子从小爱上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人读的书,特别是青少年时间涉猎的书对一个人的成长价值观的建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非常重要。这其中,父母对孩子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下读书的困惑与挑战

  和很多阅读量特别大的朋友相比,我的阅读量不是特别多,最近这几年,我更是有点心虚。和很多朋友的困惑一样,受手机的影响,自己的深度阅读变得少了很多,甚至变得有点困难了。虽然阅读的文字量来说也是不少的,头条的信息,公号的推文,群消息、朋友圈的分享,每天起码有几万字吧,但是碎片化的阅读和过去整本书的阅读其实完全不一样,看手机总是一种无法沉浸和深入专注下去的的状态,无法带着思考去阅读,心态上也是基于知道结果、结论,不管过程和逻辑,不自觉的就给什么就被动地接受什么,基本上不思考。

快阅读时代,让我们丧失了什么?-冯金伟博客园

  作者为了阅读量,自然学会迎合读者的心理。为什么现在公号文章要先标明文章多少字,阅读需要花几分钟?大家都知道公号文最好就是一两千字,几分钟读完,长了久了就没人愿意看。手机带来碎片化的时间感,人们已经没有耐性去看一个费时间的深度内容,更多地想看爽文,看一些观点直给的东西,而不愿意去看一些长的、优雅的、需要思考的东西,最后就变成写作者为了迎合手机的读者,只能去写短文,去写爽文这种只有观点没有逻辑的文章。

  而那些真正有价值和质量的阅读,需要的不仅仅是接收深度系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参与,哪怕看文学小说也是如此。我想起自己在看小说的时候,对于书中幻化的人物,故事情节和感受,对故事进行综合的心情和接下来的展望和同样看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在小说中的感受和想象边界要广阔的多。所以我觉得哪怕是看文学,最好也是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和参与感出发,而不是被别人喂养的状态。

  最近在加拿大待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尽量减少手机的阅读,哪怕是通过手机传过来的东西,我都尝试打印出来。我发现很多东西打印下来以后,阅读的深度和质量提高了不少,可能这就是书纸的力量。你在书中也提倡要读纸质书,我大致是赞同的,只是很多时候需要书实在太大太重的,捧起来胳膊都酸了。

  看什么书?兴趣告诉自己

  很多媒体和朋友经常会问到你有什么书推荐。这一点我也同意你的观点,就是我不推荐任何书单。一个名人看的书就是好书吗?就是你该看的书吗?我觉得不一定。

  阅读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更要看你的需要和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带着功利的目的去看,实际却没有兴趣,你也看不进去,读得那么痛苦,为什么还要读呢?相反有兴趣的书,才会真正看得进去,更会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读完之后再沉淀一些思考。孔子那句话说的很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快阅读时代,让我们丧失了什么?-冯金伟博客园

  我最近根据自己兴趣看了几本书。第一个是方方的《Ruan Mai》,很可惜这本书已经下架了,不过我找到一个电子版来读;一本是《拥抱战败》,写二战以后日本的;另外一本是非常有趣的《邻人之妻》,以性爱视角窥见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的社会变迁。那天,刚好一个朋友问我在读什么书,我告诉他《邻人之妻》,他说也读过这本书,我一下子就觉得我跟他有了另外一种默契,这种感觉非常好。

  关于阅读就先跟你交流这些,也希望接下来你的新书,可以让更多家长和小朋友受益。我经常看到你在朋友圈里秀你和高博士神仙侠侣的生活,煞是羡慕,期待回国以后我们能够再聚一聚。

  写于 4 月 2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