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 3 年 2000 亿能砸出一个新的云计算格局吗?-冯金伟博客园

  云计算,变革从巨头开始

“凡人饮水处,皆言云计算”。

  自 2017 年起,云计算的山头看起来似乎格局已定,以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和阿里云为代表的 3A 巨头,已经吞下整个公有云市场超过 75% 的份额。

  如果说云计算市场有一条铁律,那就是持续不断的膨胀与收缩。不管是 Gartner 也好,还是其他调研机构、咨询服务商,每年都在调高对下一年云计算市场总额的预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小团队的上云之旅、越来越多的政务客户,云计算的需求蓬勃而出,似乎在暗示:这仍旧是一个蓝海市场。

  可现实那叫一个残酷。

  时间甚至不用回溯太久,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就有美团云、苏宁云相继宣布关闭公有云业务,让人不甚唏嘘。美团云曾在餐饮行业的垂类市场做出过颇为亮眼的成绩,垂类市场也被认为是避开巨头鏖战的主流场景下的可行之路,却不曾想到一朝关停,无人问津。苏宁云背靠孵化出云计算巨头的电商场景,在 2018 年还得到过 5 亿投入、1200 人团队的加码,却也在今年宣告失败,发布的关停公告甚至过了许久才被外界关注到。

  就更不用提那星罗棋布的中小型云服务商,在这个马太效应凸显的市场竞争中,无声无息地走向衰亡。这是云计算市场规律中不变的铁则:强者恒强,市场只会越来越流向头部厂商,当年林林总总的云赞助商,现在都成了云上的星星。

  即便是巨头如谷歌,也收缩起了自己的云业务,开始调整战略打法。

  4 月 23 日,Gartner 发布了最新云计算市场追踪数据,2019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上,AWS、微软和阿里云排名全球前三,微软和阿里云份额大幅增长,挤压 AWS 市场规模。亚太市场上,阿里云排名第一,份额达 28.2%,接近 AWS 和微软总和。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云计算 IaaS 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长 37.3%,总体市场规模达 445 亿美元。

  所有人都在等待,观察云计算的 3A 格局,谁会是破局之人。但没料到,摆出这幅进攻者姿态的,竟然就是三巨头之一的阿里云自己。

  3 年 2000 亿的意义

  8 年前,那位姓马的乡村教师表示:

每年投个 10 亿,先投 10 年再说。

  这 10 亿的意义是什么?不在于钱的多少,事实上对云计算这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来说,即使是当时的 10 亿,也远不能与领头羊 AWS 相比。这 10 亿,是给予当时饱受质疑的阿里云的信心:

你放手去做,后面是整个阿里。

  于是,这才有了后面“阿里云那群疯子”的故事。我常说,不管是云计算还是开源,技术永远不会是唯一的关键,在云计算这个行业里技术玩得好的厂商并不是没有,但我了解到的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去年底就已经暂停招聘,首要考虑的是活下去。

  周一,阿里云又宣布未来 3 年再投 2000 亿,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这 2000 亿的意义是什么?从资金投入上来看,与当年的那每年 10 亿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而这笔庞大资金能做的事情更是远胜从前。但我仍旧认为,这笔资金投入,本质上还是信心的体现:对未来的信心。

  这次疫情黑天鹅,对中小企业带来的打击堪称致命,对餐饮等受创严重行业的龙头企业也造成了巨大影响,裁员、降薪、倒闭的关键词,让人心生惴惴。当大多数人在想着活下去的时候,阿里云砸出了一个 3 年 2000 亿的计划,不管是从战术还是战略层面上,这都是精准的一刀。

  疫情来临后,国家政策提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新基建!新基建“新”在哪儿?

过去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机场等领域,这些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短期刺激作用明显,但是投资回报相对慢一些。而新基建与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创造与满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如是说。

在扩大“新基建”中,需要充分调动民营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在政策层面,建议高度重视数据中心作为支撑新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作用,并在电力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充分考虑东西部资源需求和供给量差异进行科学布局;制定适应“新基建”的能耗审批和监控等政策。

  专家在新基建政策下如是建言献策。

  划重点,新基建的关键在高新技术,高新技术背后挂靠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对应的恰恰就是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三位一体。而服务器、数据中心,则成了背后的底座与基石。

  阿里云今天拿出的这 2000 亿,明天或许会从新基建的政策中收获更多红利。

  抱歉,自研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企业应该走“贸工技”路线还是“技工贸”路线的争论古来有之。

  当世界格局风平浪静,世界人民求和平与发展时,前者会比后者走得更舒服、更省力。可当天下大势风云变幻时,贸工技就不可避免地撞上了天花板: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只能任人宰割。

  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一波又一波浪潮,而这一次,我们不再是互联网生态的参与者,中国企业开始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这并不容易,也十分费力,却是必须得争的一口气。

  从 IT 技术发展的路径来看,无非就是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的交相辉映。硬件性能持续提升,带来软件发展对性能的极致榨取,进一步倒逼硬件性能继续飞速提升,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而在这个过程中,硬件上“IOE”三家说了算,软件上谷歌、微软及众多围绕他们的开源基金会说了算。中国企业仍旧像旧市场秩序中的解决方案消费者,而非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这是自研成为核心的本质之一。

  另一方面,对于云计算厂商而言,软硬结合的体系有多么重要不言而喻。不管是亚太地区霸主阿里云,还是全球云计算掌门人 AWS,都开始了对硬件研发的巨额投入。省去了中间商,云厂商更懂自己的痛点,更懂自己的需求,还能形成体系化的商业打法,何乐而不为呢?

  抱歉,自研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你如果问我,3 年 2000 亿能否砸出一个新的云计算格局?我对此会持保留意见。

  但你如果问我,未来的云计算乃至整个 IT 市场,中国厂商会处于什么位置。我会说:

他们最终会成为规则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