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多时,海尔电器私有化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7 月 30 日,A 股上市的海尔智家与港股上市的海尔电器双双停牌一天。当晚,海尔智家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推进潜在私有化海尔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事项,相关情况尚待进一步核实。

第二天,海尔智家与海尔电器联合发布公告称,海尔智家拟重大资产重组,私有化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海尔电器。海尔电器将成为海尔智家的全资子公司,并从港交所退市。私有化协议安排提议将以海尔智家新发行 H 股股票并以介绍方式在香港主板上市方案生效为先决条件。

简而言之,如果交易完成,海尔智家将会成为同时在上海、香港、法拉克福三地上市的公司,实现 “A 股 + D 股 + H 股”的资本市场布局。

8 月 3 日复牌后,两个 “海尔”的股价均不约而同大涨。海尔智家直接涨停,海尔电器截至收盘上涨 7.45%。

合体的 “海尔兄弟”要讲什么新故事?-冯金伟博客园

作为国内白电三巨头之一的海尔,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一个 “兄弟分居”的状况。海尔智家的前身青岛海尔 1993 年在上交所上市,海尔家电是 1997 年在港交所上市。虽然两者都是以家电业务为主,但长期以来却分管着不同的业务线。

曾经的青岛海尔现在的海尔智家以冰箱、冰柜、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为主;海尔电器则是以洗衣机、热水器等产品为主,同时管理着海尔集团的物流服务。

合体的 “海尔兄弟”要讲什么新故事?-冯金伟博客园

虽然两者的定位相对清晰,但作为同门兄弟,双方同时也存在着多方面的掣肘。比如在制造、销售、管理等多个方面,作为两家独立公司,两者在整体利益上无法完全形成统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作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洗衣机品牌,海尔智家和海尔家电这 “哥俩”同时都有自己的洗衣机业务。这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业务重叠。从公司治理和经营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不合理的。

另外,分别独立的存在也造成双方资金使用效率的相对低下,两者相对优质的资源无法及时共享。这样尴尬的情况下,将资产整合显然成为海尔集团必须要做的事情。

“两个海尔同时存在对于海尔集团本身而言就并不合适。“对此,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对懂懂笔记表示,首先,现在外界在谈到海尔时总会觉得海尔智家不如格力、美的,因为海尔智家只是海尔家电业务的一部分。其次,海尔内部自己也觉得有问题,两家上市公司做的都是海尔电器,同时两家公司之间又存在一定股权关系,目前海尔智家是海尔家电的最大股东。“关键是,密切的股权关系和业务重叠也导致外界总是质疑其内部是否存在关联交易。”

刘步尘强调,两个海尔的存在对于其内部在财务、成本、营销等方面都会出现棘手的难题。上文提到的两个海尔同时运营着的洗衣机业务,就是一个相对尴尬的话题。这一点,我们在以往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相似的情况。

曾经美的的洗衣机业务是放在小天鹅这边,但后来美的提出了 “一个美的”的口号,将小天鹅品牌完全收购。这次海尔两兄弟的合并,也是在 “一个海尔”的战略下进行。

对于此举在资本层面产生的影响,相关证券行业分析人士对懂懂笔记表示:“双方合并后对海尔智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净利润会明显增加。另外,可以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减少关联交易、内部竞争的嫌疑,从而起到相对降低成本的效果。”

未来,“两兄弟”合并之后在内部战略以及管理、成本等方面的优化上能起到多大作用?或许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而增加净利润这个最直接的效果,可能是目前海尔最渴望得到的。

过去提到海尔,其掌门人张瑞敏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1985 年,张瑞敏当着一众工人的面抡起大锤亲手砸掉了一台价值 800 元的冰箱。在那个年代,800 元几乎相当于海尔工人三年的工资。而在当天,张瑞敏带领员工砸掉了 76 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

合体的 “海尔兄弟”要讲什么新故事?-冯金伟博客园

张瑞敏的这一锤,是海尔集团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也为海尔集团带来了后期迅猛的成长。这个过程中,张瑞敏和他的管理策略一直都被外界所推崇,很长时间内张瑞敏一直是国内企业管理的代表人物。

这里面,通过向并购企业输出海尔的管理模式,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最终把兼并企业做强的方式最为出名,也就是著名的 “休克鱼”。海尔的管理模式一度受到追捧,还曾被写进哈佛大学教学案例中。

在保质量、创品牌的大战略下,海尔在 2004 年就突破千亿(元)销售额,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自主品牌,一时间风头无两。

而在 16 年后的今天,张瑞敏依然是海尔集团的话事人,但今天的海尔却早已不是当年的家电行业龙头。

财报显示,2019 年 A 股上市的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 2007.62 亿元,归母净利润 82.06 亿元;港股上市的海尔电器营收 758.80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73.51 亿元。两家合并的总营收约为 2766.42 亿元,利润 155.57 亿元。

同期,美的集团的营收为 2782.16 亿元,净利润 242.11 亿元;格力电器的营收为 1981 亿元,净利润则高达 246.97 亿元。

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海尔两兄弟合在一起,虽然在营收上不落下风,但在净利润方面与格力、美的仍有较大差距。两兄弟相加的净利润也只有美的、格力的六成左右,其中格力电器还是在营收明显小于 “海尔两兄弟之和”的情况下,净利润遥遥领先。

净利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这也是资本市场对家电这一相对 “老旧”行业最注重的一点。

而在白电三巨头中,净利润的高低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也直接体现在市值上。截止 8 月 3 日收盘,美的总市值为 5087.87 亿元,格力电器的市值为 3448.22 亿元。而海尔智家的市值仅为有 1302.75 亿元。即便加上海尔家电 732.45 亿人民币(812.7 亿港元)的市值,海尔两兄弟的总市值也只有 2035.2 亿元。显然,在资本市场的眼中其与美的、格力等主要竞争对手相差甚远。

利润和市值背后的差距,也是过去海尔内部管理以及品牌战略等一系列动作带来的结果。

对此刘步尘指出:“首先海尔的工资表是白电三巨头里最高的,同时海尔也是三者里国际化做的最好的,尤其是高端品牌。这么多年来,国内家电企业也只有海尔的卡萨帝算是在高端领域站住了脚。”在他看来,过去多年海尔在国外收购了大量包括日本三洋、美国 GE 等家电品牌,用以拓展海外市场。“可以想象,这里面海外市场和高端品牌的运营打造成本,肯定是非常高的。”

抛开运营成本之外,产品销量的结构也造成了海尔今天相对较低的利润率。刘步尘强调:“海尔的主力产品是冰箱和洗衣机,而在空调方面要弱于美的、格力不少,要知道空调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冰箱、洗衣机等产品。”

这种现状对于海尔而言是必须要改变的局面。一直以来,以优秀管理水平示人的海尔最终没能将成果体现在公司业绩上,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著名管理学专家陈春花曾分析海尔 “重管理、轻经营”的原因。

合体的 “海尔兄弟”要讲什么新故事?-冯金伟博客园

5G、IoT 时代的到来,让过去略显老旧的家电企业有了新的故事可讲。过去几年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家电公司都在强调智能化转型,互联互通似乎已经成为新时代所有家电必须的功能。

在这方面,海尔是白电三巨头里走的相对较快的一个。2019 年海尔将自己的 A 股上市公司名字从青岛海尔改为海尔智家,也很好地体现出将经营重点由传统家电销售转向智慧家庭生态打造上。

对此,刘步尘分析指出:“美的和格力的智能化上还是以硬件销售为主,但硬件是有边界的。海尔在打造自己的智慧家庭生态,是以软件为主,这种生态未来是没有边界的。”

2014 年,张瑞敏发布了《致创客的一封信》,鼓励海尔内部创业。在张瑞敏的规划里,未来海尔内部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也就是说,员工有了好想法可以通过海尔的支持,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小微企业,海尔占股(有点类似于小米生态链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海尔已经有了 200 多家内部孵化的小微企业,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 PC 品牌雷神。这些内部孵化的小微企业,在某些方面也给海尔的智慧家庭环境提供了相应的生态支持。

但生态是需要流量支撑的,这也是作为传统家电巨头的海尔,目前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难题。显然,它没有互联网公司那样巨大的流量。

所以当我们看到掌握着巨大流量的阿里、百度等公司凭借着智能音箱打造 IoT 生态时,总会得到很多家电企业的支持。

或许现在和海尔最像的企业就是同为硬件出身的小米。但和海尔相比,乘着移动互联网浪潮崛起的小米拥有智能手机背后相当庞大的用户群体,同时越来越成熟的互联网业务,也给小米在打造 IoT 生态时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反观海尔,在这方面的建树却相对匮乏。

海尔兄弟搂在一起喊着 “真诚到永远”的景象,几乎已经没有人记得。从 1984 年成立至今,海尔已经走过 36 个年头,张瑞敏也从海尔的张厂长变成了灵魂人物。如今,面对新的数字化时代,选择智慧家庭、IoT 方向的海尔正走在正确的路上。但无论是现有业务的发展,还是未来生态的布局,海尔需要面对的挑战还有很多。就像张瑞敏经常说的那样:“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