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疯长背后,拥抱互联网的药店为何先扛不住了?-冯金伟博客园

  文/ 歪道道

  来源: 歪道道(ID:daotmt)

  7 月 15 日,益丰大药房公告显示其投资设立了两家子公司:益丰远程医疗中心和益丰互联网医院,旨在为用户提供互联网诊疗、处方流转平台、家庭私人医生、健康管理等服务。据悉,益丰是首家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上市零售药房。

  连锁药店主动探索线上业务,这在几年前还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2016 年,阿里健康以 1680 万元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的全部股权,从而获得互联网药品零售服务的牌照,有了自营的网上药店—阿里健康大药房。

  当时,连锁药店们对这个敲门的互联网“野蛮人”如临大敌,老百姓、一心堂、益丰等 19 家连锁药店发出联合声明,希望阿里健康彻底退出药品信息化监管,并指控其涉嫌兜售数据。

  然而如今,这些头部连锁药店开始拥抱互联网。因为他们发现在经过了接连不断的并购浪潮后,自己并不是胜者。

  药越来越贵,药店越来越不值钱?

  未来5-10 年内,中国的药店至少先要死掉1/3,这逐渐成为主流连锁药店老板们当前达成的一个基础共识。但奇怪的是,近两三年来恰恰是药价暴涨的时期,连锁药店却看似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

  2018 年,很多市民普遍发觉在药店买药时花的钱更多了,这让他们深感“吃不消”。

  一位来购买小苏打片的先生表示,前两年 100 片规格的价格还只有一两块钱,最近买时已经是 11 元。北京西城区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也说道,现在很多药都涨价了,有的感冒药涨了近一倍,例如某品牌的感冒灵,以前卖 9 块多,如今则卖 17 元。

  常用药价格变动颇为普遍,所以我们对涨价的感知度尤其深刻。在 2015 年,复合维生素B一小瓶价格是 1.5 元,现在是 10.5 元;30 片装的降压 0 号从 28.8 元涨到了 45 元;一瓶 100 片的甘草片从 6.2 元提高到了 16 元;24 粒的诺氟沙星胶囊从 3.6 元提到了 9 元;12 片装的罗红霉素从 5.2 元涨到了 9 元……

  价格疯涨不说,有些常用特效药还出现了“药荒”。如硝酸甘油片,去年有记者走访了二十几家药店,仅 6 家有售,而这有货的 6 家药店,原先售价仅六七元的北京益民硝酸甘油片,上升到 45 元。

  这是因为过去很多廉价高效的好药,现在渐渐买不到了,它们被同样名字的高价药代替。

药价疯长背后,拥抱互联网的药店为何先扛不住了?-冯金伟博客园

  药价疯涨的原因有很多,如原料药大幅涨价,生产成本大增,药企想降价也没有能力,这种情况无可厚非,不过药企及药店在涨价一事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 2015 年以来由于药企间竞争加剧,药厂数量持续减少,行业内竞争弱化,药企有了涨价的底气,而且还有一些企业在发展中正在对某些产品形成了垄断,进一步助长了涨价。至于药店,药价的上涨,导致药店进货成本上升,利润变少,他们为了增加利润也在小幅度调整价格。

  更何况,连锁药店经过数次的并购热潮,也深以为有了底气。数据显示,连锁药店从 2010 年 13.71 万家增长至 2019 年 26.75 万家,2019 年中国药店连锁化率上升至 55.74%。这意味着整个药品零售行业正朝着连锁化方向快速推进,从数量提升向集中度提升转变。

  只是,冒进的并购潮也为连锁药店埋下了隐患。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很多买方为了追求并购规模,不在乎标的企业的经营质量。有大量亏损的药店,被并购时的估值也极高。后来,部分上市公司的财报遭到质疑,没有质量的并购被认为意义不大”。

  连锁药店“上了资本的当”

  并购现象在药品零售行业早已有之,2018 年初,4 家大型上市连锁药店的并购计划原本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他们先后发起的并购合计不过近 50 起。然而携资本而来的高济医疗一举打破了常态。高济医疗是高瓴资本旗下的大健康产业投资和运营公司,2017 年闯入国内连锁药房市场。

  有知情人士透露,高济医疗计划拿出 300 亿元来做连锁药店并购,两年左右的时间,花掉了大约 200 亿元。 

  资金量大、整合方式灵活、出价高、决策快,是高济医疗并购整合连锁药店的独特风格,也正是受高济医疗的带动,这场并购热潮让传统保守的连锁药店们尝到了资本的好处。

  然而他们却不是最后赢家。以新兴药房为例,当时新兴药房被很多资方看中,其中益丰和高济医疗进入了与新兴药房谈判的核心环节,最终,益丰以优先购买权和高价成为买家。益丰收购新兴药房后,股票还涨了不少,营业收入也随之猛增。只是,并购的后遗症在一年后显现。

  2019 年,由于三费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导致益丰药房销售净利率再次出现明显下滑至 5.93%,创上市以来最低值。负债率也逐年增高,2017 年-2019 年益丰药房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33.52%、47%、48.68%。反而,新兴药房的原股东最终以近 2 倍的 PS 退出,高额变现。

  新兴药房毕竟还算是优质资产,更惨的是花了高价钱买了亏损严重的药店,是有苦说不出。

  不过,最危险的不是花钱买教训,而是连锁药店企图通过大规模并购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可行业内的竞争形势并没有弱化,这也是为什么药店老板们预测未来5-10 年药店将要死掉1/3、并持悲观态度的原因。

  究其原因,在于药店集中度的增加在行业饱和度极高的状态下,对竞争形势的影响收效甚微。

  数据显示,通过行业整合后,我国零售药店的店均服务人口出现了一定下降,但还稳定维持在 3000 人左右。而美国药店店均服务人数是 6250 人/店,日本药妆店店均服务人数是 6285 人/店,所以,有行业内人士才表示,“我们不需要 46 万家药店,20 万家就够了”。

  在头部效应非常强的互联网经济中,两个相互争抢第一的互联网公司一旦合并,或是老大并购老二,竞争基本就结束了。可药店零售行业不同,大量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药店形成了一个高度饱和的市场,即使 4 家大型上市连锁药店并成一家,也无法挤压其它药店的生存空间。

  因为当前连锁药店的集中度虽然持续提升但仍然偏低,2019 年前五家市占率仅 15%,前 100 家市占率约 46%。按照门店数量来看,前 100 家连锁药店的门店数量占比仅为 16%。

  由此,这不是资本玩法所能改变的。

  互联网是连锁药店的救星还是灾难?

  连锁药店一开始对互联网进入药店零售行业的抵触,其实再正常不过,彼时,O2O、共享经济等互联网风口以摧枯拉朽之势火速颠覆和席卷了原本看似牢牢稳固的实体商业模式,连锁药店不想成为下一个。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不无道理。米内网发布的《2019 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显示,2018 年中国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销售规模达 6106 亿元,其中网上药店的销售规模达到 905 亿元,市场份额占比已由五年前的 1.2% 连续增长至 14.8%。还有数据显示,2019 年实体药店市场的增长率创历年新低,仅有 6.2%,同时,也大幅低于网上药店 40% 的市场增长率。

  尤其是经过疫情,消费者对线上购药建立起信任,很多人也认为疫情过后,“医+药”的闭环服务模式将会占领用户尤其是慢病用户的心智。

  所以说,连锁药店开拓互联网业务与其说是主动拥抱,其实也是积极防御。

药价疯长背后,拥抱互联网的药店为何先扛不住了?-冯金伟博客园

  目前,连锁药店试水“互联网+医疗”模式销售药品,主要是通过“网订店送”、“网订店取”方式。总部集中审核电子处方并统筹连锁门店之间调剂与配送药品,实现就近取药、就近送药,以满足顾客用药需求,充分发挥总部的集约化优势。除此之外,像益丰大药房成立子公司,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互联网诊疗、处方流转平台、家庭私人医生等一体化的服务。

  但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连锁药店线上流量从哪里来?如果只是把原本线下的客流量转移到线上,那药店流量依旧无法跨越区域甚至是周边辐射范围的限制,更何谈寻找增量。

  与之相比,阿里、京东背靠电商业务庞大的流量池,很大程度上能够突破连锁药店区域性、用户年龄等方面的约束。《中国药品零售市场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线下药店消费人群中 46 岁以上人群占比近 40%,而像京东大药房这样的线上渠道,其中 26-35 岁人群占比 46.5%,年轻群体居多。

  连锁药店线下渠道的地位不可取代,其与线上电商的竞争原本是错位的,不过当阿里、京东将触角伸到线下,而连锁药店也在积极布局线上,这种错位竞争很可能不复存在。

  这种情况下,实体药店与互联网合作或许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我们看到,老百姓大药房已经宣布引入战略投资者腾讯。

  2018 年国家医保局主导推出带量采购政策,利用团购效应和药企进行谈判议价,随着该政策的施行,医院售卖的药品价格在大幅下降。而为了保持药品价格的竞争力,连锁药店未来不得不跟风降价。

  这对于承受了药价疯涨负担的老百姓来讲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是药店很显然开心不起来。或许正如很多人猜测的那样,淘汰掉3/1 的药店后,这个行业才会恢复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