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黄帝(炎帝与黄帝是什么关系?)
文章目录[隐藏]
- 一、史书中的皇儿帝故事。
- 第二,考古发现的古代黄帝和颜地部落。
- 第三,战争与炎黄二帝的文化亲缘。
- 标签
炎帝和黄帝是什么关系?)
我们都称自己为“黄帝子孙”。炎帝和黄帝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将被后人永远铭记。关于炎帝和皇帝的关系,有些兄弟说了很久,有些人没有说清楚他们为什么打仗。本文作者根据考古发现并结合古籍记载,以还原作者认为的真实历史。
一、史书中的皇儿帝故事。
关于黄帝和炎帝的传说,最早的《国语·于今》中,其文说:昨日少典嫁尤立,生黄帝和炎帝。黄帝纪水(今陕西武功奇水河),炎帝姜水(今陕西宝鸡清江)。而德行不同,所以黄帝是姬,炎帝是姜。两个皇帝用老师互相帮助,美德不同的原因也是。
一般来说,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人都是从今天陕西开始活动的。黄帝以济水为活动中心,炎帝以姜水为活动中心。他们之所以打起来,是因为当时盛行的五德论,他们是“异德”。
《国语》出版几百年后,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内蒙古档案和父亲著作的基础上,对各地进行了详细考察,并结合各种文献,撰写了巨著《史记》。《五帝年谱》第一卷是《黄帝年谱》,记载了黄帝一生的事迹。还有关于炎帝的记述,摘录如下:
少典之子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与生俱来的神,虚弱而雄辩,年轻而有序,漫长而敏感,聪明。轩辕之时,神农式微。诸侯侵民欺压,神农可征。于是轩辕惯于用兵,不能尽兴,群臣咸客。
而最暴力的,蚩尤莫能斩。炎帝欲侵凌王侯,王侯咸属轩辕。轩辕是修德的一名士兵,他治疗五气和五种艺术,爱抚所有的人,教熊,圆周率,占卜,占卜。虎,与炎帝在汉泉之野厮杀,三战而胜其志。…….而诸侯咸以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是为黄帝。
司马迁用极其精炼的文字简要介绍了黄帝的成长背景和黄帝与炎帝的斗争过程。我将解构下面透露的信息,包括以下四个段落:
第一,司马迁认为黄帝姓公孙,不姓姬,生于少甸部落(或古代国家)。
第二,没有说明黄帝和颜地是兄弟。
第三,黄帝年轻时,原部落联盟(或国联)首领神农已经没落,无法再控制各地诸侯。
第四,黄帝决定以武力树立威望,获得了一些诸侯的支持;
第五,与黄帝同时崛起的炎帝,因为不受欢迎,最终在与黄帝的战斗中战败。
第六,炎帝和黄帝时期,还有一个大国——蚩尤。
司马迁的著述极其严谨,文笔特别简练,其中剔除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杂语,使内容更加真实。比如《晋书》中所谓的黄帝姓姬姓,用普通话来说,大概是因为晋是同宗,黄帝姬姓大概是为了自我提升。
通过以上《史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神农是一个部落的名字,而颜地和神农不是同一个人。神农是几代人以来受人尊敬的部落联盟(国联)的领袖,但在黄帝时期衰落了。
古代有两个关于神农的故事:发明农耕;尝草药,治病救人。由此,神农部落似乎开辟了一个超越其他部落的“科技点”,威望很高,成为部落(国家)联盟的领袖。但是随着科技的传播,其他部落也获得了先进的农耕技术,神农的威望逐渐消失,随后炎帝和汉武帝得以崛起。《黄三纪年》《女娲之未,神农之已》,再到炎黄二帝的崛起,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第二,考古发现的古代黄帝和颜地部落。
黄帝和炎帝生活的时代以及之前的时间一直是个谜。中国有一个时代叫黄帝时代。今年是4716。这个日期准确吗?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首先,要确定黄帝和颜地的生活时代,需要使用多种分析方法。神农皇帝和其后的炎帝都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根据地质学家和气候学家的研究,距今8000年前的黄河中游经历了全新世,进入了比现代更温暖湿润的时期。当时的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还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大约在1万年前就开始种植小米等农作物,在8000年前的温暖气候时期,粮食产量开始增加并逐渐稳定。从裴李岗文化墓葬来看,当时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都较高,但进入仰韶半坡式时期(距今约6800年)后,形成了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
以宗法为中心的血亲家庭把祖先的祭祀作为宗教活动的关键,他们的血亲距离各不相同,导致阶级分化。随着阶级关系的复杂化,领袖出现了。也就是说,神农、黄帝、颜地等男性部落首领是在阶级分化之后产生的。分班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一般来说,比较和讨论群体居住的安置量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墓地能够敏感地反映群体的规模和基本单位,埋葬机构和随葬品也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下表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墓葬反映社会状况表。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4300年前的6500位男性首领的地位与国家的出现之间,的男性部落首领如神农、黄帝、颜地等都是活跃的,而帝制时代的时间恰好在这一时期,说明帝制时代是有依据的,但不能说是准确的。
根据现代考古成果,在距今6500年至4300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两个考古文化群,即仰韶文化群和大汶口-龙山文化群。
仰韶文化距今约6800至5000年。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渭河、汾河、洛河三条支流在此交汇,北至长城、河套地区,南至鄂西北,东至豫东,西至甘肃、青海。
大汶口-龙山文化组合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距今约6300 ~ 4000年。它活跃在今天的山东西部和江苏北部,晚期延伸到安徽北部,北部是河南西部和辽宁东部。
一般认为,黄帝活动于黄河中游的渭河流域和陕西北部,而颜地活动于黄河中下游。闫黄矛盾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根据考古资料,很可能是炎帝西征的结果。
从上图来看,大汶口文化最初集中在鲁西,后来向西扩展。如今,豫中何英河流域的,乃至晋西晋南的汝河,都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影响。事实上,这种西进式的扩张已经到了渭河流域仰韶文化的边缘,甚至包括了豫西、晋南地区属于仰韶文化的地区,也就是《史记》中所说的“炎帝欲侵陵王公”,双方的争斗濒临。
第三,战争与炎黄二帝的文化亲缘。
相传黄帝和炎帝在汉拳中多次交战(古文中三个或三个以上是假想的手指)。汉泉一般认为在今山西运城附近。那你为什么要在那里战斗?大概是因为蚩尤“暴”了,海盐与中原隔绝,人没有盐就无法生存,而山西运城地区的斜池是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盐。两个定居的粟农部落在歇池附近激烈争夺盐。双方爆发了多次战争,最终黄帝赢得了盐池之战。
上图中,仰韶文化以黄色为代表,大汶口-龙山文化以绿色为代表,文化的核心区域用较重的颜色标注,受文化影响的区域用较浅的颜色覆盖。通过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被太行山阻隔,使得它们的分布宛如鸟儿的翅膀。然而,这两个文化群体通过今天三门峡(运城)、洛阳和郑州的狭长地带进行交流。
汉泉处于双方交汇的核心位置,也有重要的盐资源,双方在此作战合情合理。炎帝在汉泉之战中失去对燕池的控制后,很快选择与黄帝妥协。如此迅速地做出妥协有三个原因:
首先,炎帝不想无谓地死去,直到失败,这也是他个人品质的体现。第二,炎帝以东是蚩尤率领的九黎,与炎帝处于敌对关系。如果炎帝的部落在坂口之战中损失太多,可能无法应对东部部落的进攻。
第三,与蚩尤的敌对关系不同,炎帝和黄帝是神农文化的传承者和开发者,是文化的亲族。在考古学中,一个社会被分成两个对称的组织,称为半氏族。虽然仰韶文化和大汶口-龙山文化不能算是血缘关系的半氏族,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文化上的半氏族,也就是文化上的亲戚,通俗地说就是兄弟氏族。
据《史记》记载,黄帝和颜地都是神农的部下。根据考古发掘,两大文化群体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是典型的粟作农业。在大汶口文化时代,他们的陶器类型与仰韶文化相同,主要是砂包红陶和泥制红陶。直到龙山文化时期,东方才出现精美的蛋壳黑陶。炎帝投降后,黄帝善待他,他们结成联盟一起打败蚩尤,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和炎帝这两个民族的首领在普通话中被描述为兄弟。
标签
颜地和黄帝是古代主要的部落首领,神农是存在于颜地和黄帝之前的古老部落。凭借农业和医药,他们充当了女娲之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领头部落,可能会持续一两千年。炎帝和黄帝时代,神农衰落了,他们统治不了群臣,却无法反抗其他家族,于是炎帝和黄帝崛起了。
颜地和黄帝分别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山农文化的部落首领。因为颜地向西扩张势力,然后双方在山西运城的大盐池(斜池)旁边打了好几次。失去盐池后,颜地选择妥协,转而与黄帝结盟,共同对付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最后黄帝赢了,取代了神农。至于九黎部落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和炎黄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和他们作战,这是我们下一篇文章要讨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