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骈文(骈文的4个主要特征)什么是骈文(骈文的四大特点)

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

其实我们平时听到的“骈文”很多,但仔细一想,真的没有像诗歌那样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就像我们常说的“诗词歌赋”。“傅”在哪里?这是同样的常识问题。

其实“骈文”和“赋”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赋。比如著名的于欣的骈文《江南赋》在题目中说这是一首赋。

所以我们弄清楚傅是什么,再弄清楚“骈文”是什么意思,骈文的定义自然就出来了。

春秋晚期,对应南方五月七日写的散文《楚辞》的诞生,中原北方又出现了另一首诗。它交替使用《诗经》四言和先秦散文的散句,比《诗经》灵活,比《楚辞》相对有规律。

这种新体式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行》中的“赋”手法。也就是说“直接讲故事,讲故事,比较”。因为文章不长,故称“短赋”。

写“赋”始于荀子,司马迁真正命名为“赋”。他发现这种风格和南楚辞不能用“诗”来指代,会导致混乱,于是将其命名为“赋”(包括南、北楚辞和散文)。

后来,班固又把屈原的《骚赋》进一步区分为《楚辞》。由于早起的混合起源,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称谓,如赋、词、辞赋、骚赋、短赋等,它们都能代表这种风格,但又有着微妙的不同。

真正自称“傅”的是,他的“上林赋”和“子虚赋”直接叫傅。汉赋发展到极致,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雄壮、思辨、讽喻。

东汉末年,经学衰落,大赋凋零,从关注时政转向个人抒情,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文字上。《赋》比诗歌更早地滑入了华丽空的泥潭。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与当时的齐梁体诗融合,产生了“骈文赋”。形式上比较有条理,特别注意四六句,是双联的四六句。

“Chin”是两匹马并排的意思。骈文,一种文字和句子相对的文体。又叫“刘四文”或“四李思六”,因为常用于四句六句。整篇文章主要由两句(偶句、偶句)组成,注意对仗工整,节奏铿锵。

当时文人诗词并不出众还好,但如果不熟悉骈文的创作,很容易被人轻视,以至于贬义词“不知四六”作为成语流传下来。

骈文加强了句子的音乐性,产生了“对仗”的手法。间接促成了平仄节奏和对仗的形成。骈文虽然在文学史上是形而上的,但在格式上对盛唐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格律诗发展到极盛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了“赋”,出现了“格律赋”的文体,甚至成为唐代公文的一种特殊文体。但是这种格式,除了好看,听起来好听,其实对文字和政治都没有好处。甚至因为空的漏洞、浮华、低效,起到了负面作用——因为大多数人不擅长遣词造句,所以骈文里堆砌词语是不可避免的,浮华浮华。

因此,也遭到有识之士的反对。

随着中唐古文运动的复兴,注重格式和内容空的骈文(散文诗)受到了打击,继而出现了有意摆脱散文诗和散文诗的倾向,产生了唐代独特的新散文文体,称为“散文诗”,更倾向于散文文化。初唐《王腾亭序》还是骈文,但到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没那么工整了。

人们在文体差异中有一种自我意识,这是为现代诗歌保留的,也是为古代诗歌保留的自由。言语是留给诗歌的,抒情是留给文字的。当你不想背诵诗歌(韵文)时,你写散文。因此,具有韵文性质的散文在存在空之间逐渐被压缩,更没有必要讲究对仗工整的骈文。

北宋初年,欧阳修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动了散文的大发展,将韵文从内容和功能上锁定为现代诗,将古诗锁定为字牌,以自由体为主的说和写,既保留了诗的雅,又解决了政治文书的交流。

苏东坡的《赤壁赋》基本上是一篇散文。

赋(骈文)走到了尽头。至于现代骈文的复兴,除了专业的研究者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普遍意义——对于当代的修辞手法,近似排比——除非你写诗,否则永远不能多用。

古文写得好吗?当然可以。我们可以把学习、欣赏、学习或创造作为个人爱好。但是,每一个远古时代都会刮起,你看到的一切都会恢复和复活,这完全没有必要。

如此伟大的诗歌风格正不断走向创新。被时代淘汰的骈文,就像是老祖宗不要的精致夜壶。炫耀不要紧,但一定要用,完全是病态。

先了解诗歌与平仄的关系,先放下对格律的恐惧。我连诗歌都学不好。你在说什么?

在互联网时代,认识四六个没什么大不了的。

回到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