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创始人需要分清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可变成本(创始人需要区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说到钱,要求创始人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概念。
什么是固定成本?简单来说,固定成本就是企业一旦开始,不管赚钱不赚钱,都必须花的钱。
比如开一家餐厅,固定成本可能包括开办费、一次至少交半年的房租、装修费、开业前三个月的基本人工工资、各种营业执照证件的手续费等。不管有没有生意,花了钱都很难收回。有些固定成本是可以收回的,比如固定资产,比如装修、桌椅、家电等。,但它们必须折旧,不能按原价计算。
什么是可变成本?简单来说,变动成本就是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而需要增加的成本。
举个例子,如果有20个学生上私教课,住宿费就是10个双人间的费用。但如果是50个学生,就是25个房间的费用。对于20名学生来说,准备零食的费用与50名学生不同。同样,20名学员和50名学员支付给员工的佣金也不同。这些是可变成本。
业务规模大的时候总成本大,业务规模小的时候总成本小,所以叫变动成本。
为了使创业公司的现金流健康,需要控制固定成本投入,降低可变成本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但这往往与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相矛盾。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确实有必要每天关注自己的现金流,否则很容易出现钱不够花的情况。
甚至可以节省可变成本。
比如秋叶PPT每次做大推广都会送书。他们会提前关注网店的促销活动,利用活动购买更多折扣大的好书,降低营销成本。
一个人的工资是显性成本,很容易计算,但是他工作能力不足带来的隐性成本很容易被忽视。方正很容易看到显性成本而忽略隐性成本。人工工资成本、办公室租金、水电物业费、原材料成本、制造成本、广告渠道销售提成成本都是比较容易计算的显性成本。
企业家的模式是:
一是出版社模式。
在教育行业,玩法就是养一批老师封闭开发课程,然后把课程推出到平台出售,让大家分一杯羹。这种模式没有错,但是很多人一开始就要养,运营成本很高。如果课程卖得不好,会很麻烦。
有一种出书模式,主编策划一个题目,组织一群人来写。这本书出版后,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贡献分配稿费。于是,我们找了一群人按照计划大纲和要求分别开发课程,约定每个人根据工作量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成,这样风险小很多。
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用较高的分配比例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但是按照这个分配比例,以后的课程就没有钱了,所以做一个分配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销量增加到1万后分配比例会急剧下降。这样,课程开发不花一分钱就开始了,相当于主办方是出版社,组织大家写一本书,通过网易云课堂销售,相当于JD.COM或者当当。
二是众筹模式。
你需要做什么项目?如果你没有资金或者不愿意自己承担所有风险,可以为项目筹集资金。大概几大杯咖啡,就可以把股权卖给大家,一分几万元。通过股权众筹,可以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同时会保留绝对的控制权,让公司按照自己的意图发展,不至于因为股东意见不合而使业务方向难以确定。
三.预付款模式。
2018年初,秋叶策划了新媒体商学院。这是一个面向企业的内部培训项目,在创业阶段不需要太多人。然而,即使有两个全职员工的工资和市场拓展的各种费用,没有启动资金也是不可能的。他下线与一家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让新媒体营销系列教材的作者成为这家合作公司的课程开发顾问,然后每年收取顾问费,帮助他们开发新媒体线下职业内训课程,从而获得了一笔确定的预付款。这个钱不多,但是足够开办新媒体商学院了。
第四,加盟模式。
这种模式是最常见的。只要商店或项目有系统,就可以不断复制。如果合伙人想加入,他必须提供一定的保证金,这也会鼓励合伙人努力工作。我们还获得了可支配的流动性,以扩大市场。
创始人必须认识到哪些工作是为了快速赚钱,哪些工作是为了建立商业模式。
当年马云在做电子黄页,他的团队在做研发和推广,遇到了很大阻力,迟迟没有打开市场。为了生存,马云开车通过翻译公司,卖小商品,通过各种方式赚钱,让公司团队活了下来。
1998年,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相继获得巨额投资,想要用互联网改变中国。结果钱烧光了,找不到盈利模式。最后,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SP服务,比如付费彩铃,拯救了这些门户。正是这些项目获得的快钱,让这些互联网公司熬到了找到寻找商业模式的那一天。
在公司找到稳定的现金流之前,我们不会吃得好,所以我们必须赚快钱来维持现金流,让公司活下去。然而,快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现金流。
良好的现金流=长生命周期的产品组合+合理回报的定价+稳定的流动渠道+合理的推广支出+稳定的项目团队。
显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很难一蹴而就。
所以你应该赚快钱吗?
如果你没有建立良好的现金流,如果你有机会赚快钱,你可以赚到它。其实一定要赚到,但一定要意识到赚快钱是为了获取利润,培养自己的现金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