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它是月球的卫星。一点也不稀奇,但事实上,月球的来源极其神秘。天文学家至今仍对其感到困惑,可以说月球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奇妙的卫星。它的质量远远大于其他所有卫星与行星的质量比。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为1/81,但太阳系其他卫星与行星的质量比不超过1‰。土卫六与土星的比例是1/4200,海卫一与海王星的比例是1/4700,这些都与月球与地球的比例相差甚远,以至于天文学家根本不相信月球是地球捕获的卫星。

那么月亮是怎么来的呢?目前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是“行星撞击说”。这种说法认为,在地球形成后不久,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以斜角撞击地球的一端,这也是一次空史无前例的撞击。前来撞击的小行星不仅摧毁了一大部分,就连地球也被撞掉了一大块,包括地壳和地幔中的大量物质,都被撞入了Tai 空。两者溅入Tai 空的部分物质形成了地球的行星环,其质量约占地球质量的2%。这个行星环包含了大量的小天体,有些小天体有小石头那么大,但有些小天体的直径可以达到几千米,数量多到无法计算。不要小看这2%,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今天的月球质量只有地球的1。

之后,这个行星环围绕地球运行。我们都知道,宇宙中的尘埃、岩石、小行星等东西,都是在相互靠近的时候凝聚而成的。当然,成为地球行星环的这部分物质也是一样的。它们逐渐凝结在一起成为一颗行星,这就是最初的月球。

实际上,地球的行星环形成后,物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初的月亮是由最大质量的物质产生的。当它开始形成时,它的引力开始吸引更多的物质,于是原来的月球变得越来越大,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行星环物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月球。

但是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81,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完全吃掉行星环中的物质。那么剩下的材料去了哪里?事实上,很多行星环物质是作为陨石坠落到地球上的,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地球和月球引力的共同影响而被抛出地月系统的,所以月球的质量并没有达到地球的2%的数值。

正是因为月球的质量太大,所以它的引力范围很广。绕地球运行的行星环在其引力的影响下不可能长期存在。即使是其他一些被地球引力俘获的小行星或卫星,也无法成为长期绕地球运行的卫星。这也是地球至今只有月球的原因。这个“泼妇”太霸道了,不允许地球周围有其他天体存在。

这也告诉了我们另一个信息,那就是今天月球上的物质并不都来自于地球大碰撞后溅出的物质,有一部分来自于宇宙中游荡的小行星和彗星,因为地月系统形成以来的数十亿年间,月球一直扮演着地月系统“大扫帚”的角色,也就是说, 它会清除一些接近地球或者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和彗星,这些物质也增加了月球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