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略中走丝(中走丝品牌排行榜)
稍微在丝绸的中间(在丝绸品牌列表的中间)
备注:本次采访已发表在《模具制造》2017年11月刊上。
上海特罗精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微米级中速线切割机床(简称特罗中线切割)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嘉定国家高科技园区,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本刊在东莞长安何炬国际机床城特罗微米级中丝加工体验店采访了上海特罗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建先生(简称赵总)。30多年来,赵总一直致力于电气加工行业。1993年,第一台中速WEDM机床采用了环保型半封闭结构、大锥度摆动筒子、无触点柔性换向、顶装电器等技术。,并获得中国专利。1998年,加拿大多伦多引进了微米级WEDM技术。2006年入驻上海嘉定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年,世界上第一台微米级WEDM机床在上海国际机床展览会上亮相,立即引发业界震动。
微微米线切割机床具有线切割精度高和快速线切割成本低的双重优势。采用美国专利高效高频电源技术,通用长寿命导丝,台湾省工业控制电脑配HF系统,高精度1μm光栅闭环。经过11年的市场验证,Telo Micro线切割机的精度和粗糙度都达到了线切割线切割机的水平,切割效率翻倍,但价格只有1/3不到,运行成本不到1/10。在全球市场同类产品中,Telo微丝切割机在性价比上更有优势。
11年来,超微线切割机进入了德国博世、日本松下、德国Mal、德国科士达、意大利德龙、香港百汇、香港海洋世纪、香港VIDEX、德国海拉、意大利鲁迅的蒂卡华虹、华为、美的、格力等众多世界500强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近年来,Teller在技术领域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创新。2015年初,TK系列超高效(25000 mm2/h)和极低耗丝(500000 mm2/-0.01mm)中速线切割机床上市。一台TK机等于八台普通高速线切割机,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远见和专注决定成败。
早在2005年中送丝机投入市场之前,赵总就预见到昂贵的线切割机和粗糙、缓慢、肮脏的快速送丝机终将被精细、快速、清洁的中送丝机所取代。从2006年首次亮相上海国际机床展开始,独树一帜的上海泰罗公司及其微米级的WEDM机床就成为行业第一品牌,证明了赵总的远见卓识。
在我们做独家采访的前几天,我们从赵总听说今年的特别订单猛增。即使在2015年中国设备行业惨淡的形势下,澳洲电信的走钢丝机销量依然快速增长。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比上年增长3.5倍,2015年11月和12月再创新高,比历史同期增长2.5倍。超中速丝可以替代线切割和中国进口的高速丝已经成为线切割行业不争的事实。
在我遇见赵总之前,我听说他谦逊、勤奋、自立。眼见为实。在机床展厅旁边的一间办公室里,赵总接待了我们。在门对面的墙上,一副“墨宝”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与其他人忙碌的文件相比,赵总的桌子上摆满了用于研发的仪器、电脑和电子元件。他抱歉地解释道,“我刚和技术人员讨论过R&D,因为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机器的性能指标,而我在里面浸淫多年,所以有时候办公桌难免会变成工作台”。这一点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让我们对特力斯的发展理念——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加拿大有R&D中心,在沪、佛、莞等地有公司,而作为业内公认的微米级“领军人物”,赵总在百忙之中仍能专注于行业技术研发,令我们肃然起敬。显然,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与相关企业家的努力不无关系。
技术引领行业。
实际上,为了提高加工精度,机器的稳定性和寿命,许多线切割厂在线切割时的环境控制是极其严格的。厂房需要时刻保持恒温、恒湿、恒振动,以减少空空气中的尘粒,所以需要一个大的空机房,在耗电的同时增加了成本。近年来,随着钢铁产能过剩的影响,许多模具企业受到影响,这也迫使他们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出妥协,寻找可以替代精细、昂贵和缓慢的线切割的模具产品,并希望在性能方面满足要求。
好事多磨。经过11年多的努力,赵总终于在高频电源技术、长寿命导丝和多次切割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了机床具有高效、高精度、低粗糙度、环保、多功能、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这些核心技术的应用保证了超中速走丝的性能和效率,超中速走丝采用德国楞次变频器和交流电机、松下交流伺服电机双闭环控制系统、张力传感器电动恒张力走丝系统。机床效率高达500mm2/min,方便实现多次切削,一次切削两次修复9000 mm2/h。加工效率比进口线切割快一倍以上。1μm光栅尺全闭环控制,将加工精度提高到≤ 3微米;模具钢Ra≤0.6 μm,钨钢Ra≤0.5 μm;高精度对中和找边≤ 2μm m。
另外,特殊专利:角度随动长寿命导纱器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可以随电极丝角度摆动的导纱器。采用张力传感器的电动恒张力走丝机构,可以多年保持机床零件精度在3微米以内,接近或达到线切割机床的水平。机床采用高强度钼丝作为电极丝,美国专利结构长寿命导丝采用国际最新高耐磨材料,使用寿命4年左右,耐磨性居世界第一。任意大角度切割时,钼丝不弯曲,导丝磨损与切割直体相同,解决了钼丝抖动问题,可多次稳定切割350mm以上厚度的工件。
实现合作共赢的特殊战略
除了在技术实力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赵总和他的团队也在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开拓创新。本刊2014年2月号,之前已经提到了另一种独特的营销模式——11年前开始的加工体验机床销售模式,购买前零风险,买一台专机送技术人员的特殊策略和特殊服务。这使得特供机的特殊策略和特殊服务在11年多的行业营销中广受好评。
然而,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诸多质疑。当被问及为什么TrueWire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优势时,赵总表示,“TrueWire在上海展区刚推出的时候,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质疑。这样的机器真的能达到线切割的精度吗?俗话说,听力是假的,眼见为实,这也是我们推广体验式经济模式的初衷”。为了使客户能够零风险购买,并在购买前充分验证Telum微型机床的高精度和先进性能及可靠性,2006年,赵总在上海嘉定区设立了Telum微型线切割机床加工体验店,并于2007年在东莞长安何炬国际机床城设立了购前体验模式,获得成功。2014年在佛山设立第三家加工体验店,并根据客户需求,2017年将佛山店扩大3倍至450平米。已经扩大到16台机床。
我们一行人进入被称为澳洲电信“模型工厂”的展厅,1200多平米的场地里摆放着20多台TL系列微型WEDM机。让我们惊讶的是,他们所有的机器都已经实现了MES智能管理、云平台编程、收发电子图纸和文件、大数据采集等。提前,这也是WEDM电信最明显的优势之一。微型WEDM机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平台和双CPU结构。专用的TLC—206冷却液可循环使用3 ~ 6个月,无需更换,比普通乳化液使用寿命延长20倍以上,减少了更换液体的停机时间,避免了劳动力的减少,减少了污水对环境的污染。环保半封闭结构的应用,可以防止冷却液飞溅,保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落针的声音。
赵总介绍:“在过去的11年里,我们从一家店3台机器开始,现在已经发展到3家店50多台机床夜以继日的工作,承接了大量客户本该送去线切割的模具或零件。客户在购买之前,可以长期直观真实地感受到超微粒子机的优异性能。有客户在展区看到,我们用了12年的机器还在照常运转,切割出来的精密零件和模具精度依然准确。很自然。今年,澳大利亚电信已经从香港联丰商业集团的子公司Mia Technology获得了50份订单,该公司也是苹果的配件供应商。展厅加工的经济模式显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目前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创举。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特立独行,用心做产品,提升技术实力的务实精神,澳洲电讯才在当今行业中占了先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买机送技术”是真正的三方共赢。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大多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但是,专业的高级技师,即使在企业招聘中,依然难找。“很多90后年轻人专业技能薄弱,很多工厂出现用工荒。技术工人的快速流动也会导致企业产量下降。很多客户在购买新机后总是担心技术人员操作技术生疏,影响生产。”赵总说,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实际上隐含着人才的缺乏,如果能双管齐下,将大有裨益。
因此,9年前,澳洲电讯就开始与高校长期合作,模具专业院校采购了一定数量的澳洲电讯美光机器用于教学。这些经历过澳洲电讯美光机器优秀模具和数控的毕业生,每年都会去澳洲电讯线材公司进行强化培训和专业的操作技能。对于购买新机的客户,电信将实行“买机送技术人员”的销售模式。这个计划一旦实施,三方都会受益匪浅。企业自身打破了“求贤若渴”的局面;第二,学校的“冒险岛”论调不攻自破;第三,解除了客户对技术人员操作技术的后顾之忧,优秀的技术人员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赵总做的不止这些。在售后服务上,特力斯坚持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服务业务员与客户共同维护机床,将可能存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赵总经常告诉员工和客户,Tellus的业务目标是让客户获得更多利润。
十年打造民族品牌。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看完公司未来的发展,赵总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道:“我花了11年时间打造‘超微机’这个品牌,现在这个计划基本达到了预期;第二步是增加市场份额。本来我们一直在做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上市公司的市场。基于此,下一步将涉足中低端市场。”模具没有电子模具要求高,但重点是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消费需求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将成为下一轮全球投资市场。
目前,TK超高效极低耗系列中线切割机已由特力斯中线切割机于前年推出。新一代机床速度更快,更经济,效率450mm2/min,电流15 A,切割5天不断丝,一台机床的效率足以承担8台普通机床的效率。2017年,新的一体机问世,新机型已经销售给上市公司和军工企业,并获得好评。
赵总不禁为近年来一直在呼吁的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强化工业基础战略”的顶层设计而担忧。目前,我国工业发展迅速,整体规模和实力迈上新台阶。但是大而不强,基础能力弱。我国相当一部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精密机床仍需进口。而很多中小企业本身并不具备进行技术研发的实力或条件。如果国家能够参照台湾工研院的模式,在技术研发和关键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和推动,相信“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梦想能够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