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史观(人类历史进程的唯物史观解读)
历史唯物史观(人类历史进程的唯物史观解读)唯物史观(人类历史进程中唯物史观的诠释)。
一、动物生存与人类生活。
要探索人类历史的奥秘,首先需要知道人是什么。毫无疑问,人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然而,生命的存在不仅是人类,也是动物。人和动物虽然都是生命的存在,但显然是不同的。马克思指出:“动物与其生命活动直接相同。它本身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没有区别。人们把自己的生活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将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
700万年前,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巨大变化,原本茂密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森林空不断扩大,最终被草原取代。生活在这里的一些猿类逐渐从树栖生活转变为地面生活。来到地面的南方古猿主要以植物的根部为生,觅食的需要刺激了双手的发育。为了抵御野兽的攻击,南方古猿逐渐学会了使用树枝和石头,这也刺激了手的发育。手在身体中的作用开始增加,猿类的身体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从四肢行走变为两脚直立行走,上肢得到解放,为进一步劳动创造了生理条件。
在行走的哺乳动物中,大脑的重量由两个前肢支撑,前肢与大脑的固定点之间有一个颈部长度,大约有四五个颈椎,头部的重量由颈椎抬起。因此,大脑容量的每一次增加都会成倍增加颈椎的负荷。一旦直立行走,头部的重心和身体的重心逐渐重合,大脑的重量被后肢代替,颈椎由杠杆变为柱子,这样身体就能承受更大的头部。人类不断增长的脑容量为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创造了智力条件。
大约100万年前,人类开始学习使用火,火使人类脱离了生存状态,以延长寿命,进入有意识的生存状态。人类没有满足自然的自然条件,而是学会了用钻木取火的方式来照亮、温暖和加热食物。之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植物的种子,产生了农业。
动物只能吃大自然自然条件下的食物,它们的生存条件完全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自然给它们什么它们就吃什么,自然给多少它们就吃多少)。但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创造更适合自己生活的条件,不再完全受自然控制(火种的使用和农牧业的出现增加了粮食供应)。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在无意识中适应自然,选择自然的生命存在,而人类在有意识地改造自然,选择自然的生命存在。动物的生存是基于自然本能的生命活动(饿了就吃,渴了就喝,自然给什么就吃什么,给多少就吃多少),而人的生命是实现人的目的的生命活动(自然给生牛肉,人可以加工成烤牛排)。
第二,人类生活的两个尺度。
马克思说:“动物只根据所属物种的规模和需要来创造事物,但人善于根据任何物种的规模来生产,善于对各处的物体使用适当的尺度;因此,人们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事物的。”“生命”与“生存”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只根据其所属的“物种尺度”来适应自然,而人类的生命活动则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统一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动物只能根据所属物种的本能来适应自然。比如食肉动物不能吃草,食草动物不能吃肉,鱼不能在陆地上生活,老虎不能飞上天空,食肉动物只能依靠自己的体力和锋利的牙齿爪子等自然禀赋。人类则不同,“人善于按照任何物种的规模生产”。人类可以按照世界上各种存在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虽然大自然没有给我们鳃,但我们设计了一艘潜艇在海底游泳。虽然大自然没有给我们羽毛,但我们制造了飞机,它能让我们在天空中翱翔空。大自然没有给我们锋利的牙齿和爪子,但我们制造了刀和枪来捕食和切割。这些产品是人类有意识地认识和运用规律的产物,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Iii .人类生活和历史。
马克思说:“人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但不是随意创造的,不是在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自己直接满足的条件下创造的,这些条件是从过去建立和继承下来的。”人类生命和动物生存是两种不同的延寿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通过简单的复制延长了它们的寿命。比如今天的老虎捕食和2000年前的老虎捕食没有明显区别。而人类则以文化的形式固定自己有意识改造自然的经验,以“文化传承”的形式传承,以“历史”的形式延续自己的生命活动。例如,1000年前,中国人的饮食主要是烹饪,但今天,有各种烹饪方法,如油炸,油炸和烹饪。飞机不是某个历史节点上的“文化基因突变”,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加深了对鸟类和昆虫的认识,掌握了飞行规律之后的“仿生学”产物。
人是“历史”的存在,“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历史”的存在使人的生命进化获得了自我超越——发展的特殊内涵。人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把不会主动满足人的世界变成满足人的要求的世界,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它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史。物质文明的进化史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史则是经济基础引起的上层建筑的进化史。
第四,发展物质生产。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世界中,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锭纺纱机,奴隶制是无法消除的。没有改良的农业,农奴制就不能消灭,当人民的衣食住行不能在质和量上得到充分供给时,人民就根本不能得到解放。”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为了创造历史,人们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从几千年前到今天,这是人们为了维持生活每天必须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同时,人类需要繁殖和生产自己,以满足新的需求。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就产生了。“人在所生活的社会生产中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在一定发展阶段与其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动态反应。“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与它所移动的现有生产关系或财产发生冲突(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术语)。因此,这些关系就从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枷锁。”当生产关系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整个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所取得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了社会状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当深圳的生产体系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社会变革就会到来。一切历史矛盾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每次都不可避免地爆发为革命”。
战国时期,七雄分裂。为什么秦能最终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什么中央集权制不能在先秦周朝实现,而只能采取“共主扶持、层层推进”的方法?直接原因可能是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士兵英勇善战,秦始皇本人野心勃勃。但根本原因在于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地的利用率,降低了土地生产经营成本,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得以实现,西周时期“井田制”崩溃。生产力的进步使中央直接管理地方成为可能,于是“郡县制”取代了“井田制”,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时代的开端。
五、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某种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某些个人,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来自于某些个人的生活过程。”同时,“人们在的想象、思考和精神交流,都是人们在这里的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形而上学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因此,生产关系决定国家和意识形态,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不同于秦一统、尊法家的格局,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百家争鸣。同为儒家的孟子和荀子,因为被分为春秋战国时期,对人性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根本原因是战国时期比春秋时期用兵更加频繁,这使得荀子得出了一个更加现实和悲观的“恶论”。
西方地理大发现后,由于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面对封建领主的压迫,要求建立强大的资本主义秩序。因此,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先驱借助古希腊史料赞美人性,反抗保守天主教会的禁锢。启蒙思想家提出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在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