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正是那场由安禄山所挑起得安史之乱,这场动乱耗时八年之久,从根本撼动了大唐的整体实力。安禄山不仅借由大量兵马对大唐发动进攻,同时也引起了唐朝的内战,至此,辉煌的唐朝退出了历史舞台。经过这次浩劫的洗礼,大唐进入了颓废阶段,安禄山虽然没能取得大唐的统治权,可是却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了后世帝王们的警训,因为这场动乱虽然并未成功,却让大唐的人口锐减,综合国力再不复当年。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不得不引人深省,安禄山仅凭一人,是如何撼动大唐,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01

安禄山其人

在《智囊》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内容如下:"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以卜为业。"

根据这段话的内容可以发现,安禄山的出身寒微,就连姓氏都没有,他的母亲还是一名巫师。其实按照安禄山的出身,他想要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毕竟当时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安禄山只是一个胡人,想要出头非常困难。

安禄山肚子里没有墨水,也没有高尚的德行,但是他却敢于向当时的大唐发起挑战,并企图成为大唐的新主。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敢于谋逆也表示安禄山这个人对封建教条并不在意,绝非良善之人,他甚至冒着牺牲全族人的性命也要实现个人政治抱负,可见安禄山野心确实有,可是却是一个自私之人。

可以说这样的安禄山毫无人格魅力,可是让人奇怪的是,他却可以一呼百应,这些人愿意为安禄山卖命,甚至在明知是大逆不道的情况下依然敢于铤而走险,这确实令人不解。在《智囊》当中更是有如下记载:"禄山令严肃,得士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可见,当时拥戴安禄山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愿意为了安禄山和大唐作对,对安禄山忠心耿耿,这也是安禄山能够顺利发动政变的关键所在。

02

慧眼识人

安禄山虽然只是一介莽夫,没有像样的出身也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安禄山却很会看人。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8年时间里,能够和安禄山集团抗衡的将士少之又少,最后能够推翻这场政变,还要归功于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员大将。可是对于安禄山来说,这也是他的遗憾之一,安禄山很后悔当初没能将李光弼拉进自己的阵营当中,否则安史之乱不会那么容易被瓦解,或许还会存在很多变数。

实际上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当时的朝廷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在唐朝军队中,像郭子仪这样的猛将竟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郭子仪能够脱颖而出,是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做到的,更加重要的是,当时安史之乱的爆发已经让唐朝感受到了威胁,所以才不得不重用郭子仪。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样是能力杰出的将士,李光弼还有"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这样的美名,可是在动乱爆发初期,李光弼同样没有得到重用。李光弼后来能够出头,还是郭子仪的举荐。安禄山认为如果能够得到李光弼,会让这场动乱持续的更久,也能提升胜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安禄山确实慧眼识珠,他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人才。这一点通过安禄山集团的核心成员的选拔就能够体现出来。根据《智囊》的记载可以得知,位于安禄山集团重要地位的人正是安庆绪,严庄、高尚、阿史那承庆,这几位都是能力突出的人才,他们加入安禄山的阵营,如同如虎添翼一般。

田承嗣是安禄山的手下爱将,安禄山之所以会重用田承嗣,是因为在大雪天里,他去田承嗣所在的军营视察情况。当时气候严酷环境恶劣,田承嗣所管辖的军营里竟然悄无声息。安禄山进入军营以后,竟然发现所有的士兵都坚守在岗位上,没有一丝懈怠。当安禄山看到这样的情况心中不由得发出感慨,随后对田承嗣更加信赖。

再来看薛嵩,薛嵩的出身很好,他是薛仁贵的孙子,以薛嵩的身份和家世地位,他是绝对不会跟着安禄山叛变的。可是薛嵩心里也有很多怨气,因为他的父亲薛楚玉曾经遭到李林甫的排挤,并直接导致薛家败落。亲眼目睹这一切的薛嵩早已对大唐感到心寒,薛嵩才能了得,却得不到重用,所以在他遇到安禄山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归顺了。

03

反其道而行之

安禄山能够成功叛变,其实正是钻了大唐的空子,他当时的做法和大唐正好相反。在安禄山四处笼络人才的时候,大唐却早已堵住了人才被举荐、重用的渠道。那个是时候李林甫担心被其他人才挤下去,竟然在举办了一场浩大的人才选拔之后无一人得到重用。

当时来参加考试的人不乏杜甫这样的人才,可是结果却是不了了之。那个时候唐玄宗对李林甫非常信任,当李林甫告诉皇帝"野无遗贤"的时候,唐玄宗竟然相信了,他真的以为大唐已经集合了全天下的人才。面对这样的大唐,很多人正处于怀才不遇的境地,所以当安禄山开始招兵买马任用贤才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投靠过去。

由安禄山一手策划的安史之乱看似是大唐的悲剧,后世对安禄山的辱骂不断,认为安禄山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但是这种局面其实并非安禄山一人造成的,当时朝廷小人当道,四处排挤人才,所以才会出现"边将久任"的现象,让安禄山有了独揽大权并培养自己的势力的机会。

所以安史之乱的发起并非安禄山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大唐给了他这个机会,安禄山钻了空子,险些直接断了大唐江山,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莫大的教训,也值得后世深思和借鉴。

《智囊》是什么?这是“明代奇才”冯梦龙所著智慧总集,人称“小资治通鉴”。全书收录先秦至明代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加上点评中的同类故事,共有3000多个)。将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现,有趣;然后解读提炼出人生智慧,有料。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非常喜欢此书,无论到哪儿,此书都随身必备。曾国藩也对此书颇为推崇,曾谆谆告诫诸位弟弟:“此书务读三遍。”杜月笙也对《智囊》爱不释手,他识字不多,让别人读给他听,感慨道:“读懂此书,才算读透了社会。”

所以,我建议大家读读《智囊》。说心里话,有时你感觉缺少机会,实际是缺少智慧。

文言文基础差咋办?我正看的这套有翻译,疑难之处还有注释,只要识字就能看懂。而且有冯梦龙的分析点评,犹如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