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简介(三大战役的伟大战略决战)

1949年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侵天津。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三大战役:一场伟大的战略决战

新华社记者李、高玉娇、赵玉玺

元宵节将至,西柏坡节日气氛浓厚。

雄伟的太行山在滹沱河畔荡漾。这个山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圣地。

70多年前,正是在这个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国共产党指挥了辽沈、淮海、平金三大战役。

时光飞逝,铭记那段历史: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帷幕;两个月后,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1949年1月31日,平金战役胜利结束。在历时142天的三大战役中,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

“三大战役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决战。”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国方说:“震惊世界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也为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10月,辽沈战役纪念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张贵彬。老英雄轻轻地抚摸着烈士名单墙上战友的名字,低声说:“同志们,终于又见到你们了。国家强大了,现在没必要打仗了。”

1948年初参军的张贵彬,是当时东北野战军四纵的一名战士,参加了辽沈战役中最惨烈的塔山阻击战。

“我们发誓坚守岗位,哪怕只剩下一个人,我们也不会退让。”当张贵彬看着拿着枪呐喊的解放军战士雕像时,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张贵彬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发扬了敢打、必胜、牺牲的战斗精神,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深圳生命网,在塔山阻击国民党军队救援锦州,为深圳生命网在整个战役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塔山阻击战只是一个缩影。在三大战役中,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彻底瓦解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基础,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民族胜利进程。

首先发起的辽沈战役,使中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淮海战役书写了以少胜多的辉煌历史;平金战役的胜利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奠定了基石。

烟没了,喇叭还在响。在天津北辰区的一个小农舍里,96岁的杨和他的儿孙们坐在一起。他身上的伤疤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战斗故事。

杨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经历了战役。他说:“无论何时,我始终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后来,他在朝鲜战场上独自站在高地,独自与强敌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东部战区陆军第73军某旅原“强军·吴京红四连”分队,在淮海战役中与兄弟部队一起担负主要任务,英勇顽强,战无不胜,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

如今,在改革强军的铿锵步伐中,他们实现了从“铁脚板”到“钢履带”、从“钢刺刀”到“新战车”的新跨越。

“从战争中,我们必须一代一代传承红色基因,一代比一代强。”“强军吴京红四连”指导员陈思宇说。

军队打胜仗,人民就是靠山。据统计,三大战役共动员民工880多万人,出动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多具…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一辆小汽车发动的。”

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一辆有着泗水县模范运输集团运粮功劳的汽车静静地躺着,见证着人民战争的力量,讲述着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辆车发动一场又一场战役胜利的感人故事。

回望历史,三大战役的胜利还在耳边,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东部战区陆军第73军某旅红四连官兵接受海滩登陆训练(2020年7月28日摄)。新华社发(刘止庸摄)

辽沈战役期间,当地群众组成担架队,积极支援解放军(图)。新华社

我军在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的阵地(资料图)。新华社

这是淮海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冲破浓烟烈火,扑向国民党军指挥所(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