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道(道家养生之道如何内外兼修?)

俗话说:“世上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不老之药。”

“养生之道”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长寿”也是每个人都期待的人生目标。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么尽可能推迟“死亡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讲养生,重在气血,从身体物质的角度;但是道家强调养生,特别强调精神境界。

那么,从道家的角度来看,如何掌握养生之道呢?

“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01

内部保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庄子曾在《养生大师》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做“有术有术”。

在屠宰肥牛的过程中,这位技术工人(厨师)先是看到了眼睛里的“整头牛”,然后看到了“一些牛”,最后达到了“眼睛里没有牛”的状态。

在“解牛”的过程中,我的技艺逐渐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境界层面,这让他不仅动作流畅,而且声音和谐,处处表现出一种酣畅淋漓的姿态。

庄子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了解牛,需要遵循自然的原则,养生也是如此。

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看做熟练自然的人,更要把自己看做“牛”:深刻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为吃药,是养生的前提。

“天以阴阳改造万物,人以阴阳兴旺。阴阳之道,顺则生,逆则死。”

如果你想活一辈子,你必须顺应天道。

所谓“正”:养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经为理,顺应自然,顺应自身结构。

其实充满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只有适合自己身体结构的养生方法才是有效的养生之道。

造成每个人特殊身体结构的条件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因素。

有些人因为出生缺陷而与普通人不同。

而另一些则受到后天环境的制约,从而改变原有的身体结构。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适合这种养生方式:顺应自然。

这个方法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做起来就更难了。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一些道教神仙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老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你舒服的时候,当你是老师的时候;去吧,顺大师也。”

在秦氏(老子的朋友)看来,老子才是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虽然很少有人达到这个水平,但我们不需要灰心,因为只要你努力,就不会白做。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顺应自然天道,但至少可以心安理得,心平气和,精神淡泊。生活中,焦虑是一辈子的事,安心也是一辈子的事。你选择平静地生活还是忧郁地度过,完全取决于一个人作为人的态度。平和豁达,顺应自然,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所以“养”重在培养的气质和稳定精神,而不是通过大量的食疗来延年益寿。

02

外在养生:学会保护自己,做一个“无用”的人。

光靠“养育”活得久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人总会受到外界的侵扰和干扰。这时,拥有避免伤害的方法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就像王夫之说的“乱世自给”,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定要记得趋利避害,尤其是在乱世,你的才华、才智、德行、名望看似是你的长处,实则也是你的危险。很多有才华的人往往在乱世中下场很惨,而避免这种伤害的唯一方法就是做一个“无用之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无用之人”呢?

说起“无用”,很像佛家所说的“空明”,也很像孔子所说的“不气”。但更详细的解读是道家的庄子。

庄子认为,一个“对一无所知,却安分守己”的人,是无用之人。

“无用之人”不是什么都不做或什么都做不了的人,而是“知道现实的无奈和残酷,但仍不改变主意去做”的人。

这样的人其实和儒家圣人很亲近,知道自己做不到,执着不后悔。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么执着的人,怎么能轻易避免外界的伤害呢?

其实我们上面之所以说“明知无事可做,但和平是必须的”是一种无用之人,那是因为还有一种人也被认为是“无用之人”。

这种人遵循“天下有好道,圣人成器;遵循“天下无道,圣命无道”的原则,遵循“知时随变”的人生法则。

就像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一样,他“居安思危,不求文达为臣”,既在等待机会,也在避免外在的伤害。

03

内外兼修,漫长而漫长。

其实无论是内部教育还是外部培养,其核心都在于“平淡如水”。

正如庄子在山姆所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对内,我们总是保持一种淡定淡泊的心态,既不喜不怒。

对外,我们建立了一种平淡如水的关系,没有过于亲密,也没有刻意疏远。

这样不仅能让你和舒泰平静,还能防止别人怨恨你,从而实现真正的“长寿”。

“自养”与“避外害”相结合,才是长寿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