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第一,不同的信仰,宗教引起的敌意
  • 二、王朝末期,殖民阴影下的印度
  • 第三,印度分治,兄弟反目成仇。

巴基斯坦和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起源)

欢迎来到“全球情报官”,你会发现更多关于全球人文、地理和历史的信息。

今年以来,印巴冲突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前段时间巴基斯坦军队击落印度军机的消息,更是制造了一个国际大新闻。

这使得去年已经签署停战协定并开始逐步缓和的两国关系,突然又变得紧张起来。

巴基斯坦最初是上世纪初英属印度西北部的一个地区。二战后,两地分裂,建立了独立国家。

但放眼世界,也是一个被帝国主义分裂的国家。为什么今天韩朝可以握手言和,而印巴两兄弟却要打得不可开交?

与其他国家之间单纯的利益领土争端不同,印巴冲突的核心是宗教冲突。所以要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斗争史说起。

▲一架印度空军用飞机在印巴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被巴基斯坦击落。

第一,不同的信仰,宗教引起的敌意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与中国古代频繁的朝代更替不同,古印度历史上只有五个朝代。

其中,阿育王统治下最早的孔雀王朝,到达了印度半岛南部和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公元前,与中国秦朝处于同一时期的孔雀王朝统治印度。

如今,印度是一个人们信仰多种宗教的国家,但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印度教在印度的宗教领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今天广为人知的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的发展,是过去印度教的产物。

▲印度教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最高种姓,多为僧侣贵族;作为第二层次,查里是婆罗门的军事贵族观众。普通市民的树皮;Sudra是Vee统治下的贱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

大约在8世纪,印度教在印度的统治地位迎来了新的挑战者。这时,印度北部出现了一支新的力量——阿拉伯人。

他们潜入古印度信德地区(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在当地印度教徒中传播伊斯兰教义,并拉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然而,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也为后世两教纷争埋下了隐患。

1526年,信奉伊斯兰文化的蒙古人后裔巴巴尔攻占德里,然后率领大军南下统一全印度,建立了继孔雀王朝之后又一个覆盖整个南亚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

巴巴尔也被尊为“印度斯坦皇帝”,从此伊斯兰教正式进入古印度。

▲印度伊斯兰文化传播者,莫卧儿帝国创始人——巴巴尔

三个多世纪以来,当印度被莫卧儿帝国统治时,伊斯兰文化逐渐传播到巴基斯坦和德里周围的整个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上莫卧儿帝国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并没有压制印度教,因为印度教的种姓制度非常方便他们统治下层平民,而原本的印度教贵族也从新王朝那里获得了自己的利益,这自然冲淡了对异教徒统治者的偏见。

就这样,莫卧儿王朝建立了一个上层伊斯兰化和中下印度教的混合政权。虽然大多数统治阶级可以“和睦相处”,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与普通人天生格格不入。

▲莫卧儿帝国

这种矛盾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印度教徒视牛为圣物,主要吃猪肉,但在伊斯兰世界,猪肉是不洁的,所以穆斯林的主食是牛肉。

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习惯不同之外,印度教所强调的阶级不平等的种姓观念与伊斯兰教的“所有穆斯林都是兄弟”的观念相冲突。

基于根本世界观的差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有时会在下层阶级中斗争,但莫卧儿帝国仍然牢牢控制着整个印度,统治者不希望种姓制度消失。

巴巴尔的孙子阿克巴大帝甚至废除了印度教王子的赋税,娶了异教徒的女儿,试图在整个莫卧儿时期维持两种宗教之间的宏观平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欧洲殖民者到来。

▲18世纪,进入印度的英国殖民者与当地土著国家谈判。

二、王朝末期,殖民阴影下的印度

18世纪,此时的莫卧儿帝国和其邻国清朝一样,由盛转衰,统治阶级腐朽不堪。

通过工业革命进入现代文明的英国人登陆印度,获得了以坚船利炮统治印度的机会。为了便于殖民统治,英国人首先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办事。

▲英国东印度公司,充当英国殖民走向东亚的中转站。

与莫卧儿王朝对待宗教平定的态度不同,英国人在印度胡作非为,导致了全印度民族的起义。

虽然这场斗争以失败告终,但历史上争斗不休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第一次站在了同一战线。

▲张西女王,印度民族起义领袖

起义被镇压后,鉴于印度人民未来可能再次反抗,英国决定改变执政策略,取消东印度公司,成立更具统治力的印度总督办公室,彻底取代莫卧儿王朝。

为了防止印度人再次联合起来形成抵抗,英国开始利用印度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孟买州长埃尔芬·金斯顿曾有一句名言:“分而治之是古罗马的座右铭,应该是我的。”

▲印度独立后,印度总督办公室成为总统府。

英国在如何为了自己的利益划分国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殖民初期,一些强大的穆斯林信徒和贵族仍有复辟的倾向,于是英国人选择支持印度教对抗伊斯兰教,并开始在日常统治中煽动两大宗教的矛盾。

1885年,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国大党成立。由于担心伊斯兰教在政治问题上被边缘化,英国人开始与印度的穆斯林有暧昧关系。

▲印度国大党旗帜,上世纪初致力于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

因为国大党的穆斯林只占少数席位,这让统治印度三个世纪的穆斯林贵族非常不满。

最终,国大党的穆斯林自行退出,成立了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其主要活动地现在是巴基斯坦。

这一时期,两大宗教虽有政治分歧,但远未分裂国家,双方仍保持“一国”理念。

(此处已添加圈卡,请在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当时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希望把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拯救出来,实现民族独立。

但在1909年,为了打破两大宗教统一的趋势,扶植亲英势力,英国通过了“Molay-Minto改革法案”,规定选民必须具备较高的财产资格,同时为伊斯兰教徒建立了单独的教派选举制度。

这一举动彻底点燃了印度民族运动分裂的导火索。

▲20世纪初印度穆斯林聚集在英属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三,印度分治,兄弟反目成仇。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国大党在中国开展了多次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民族运动,圣雄甘地对殖民者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温和政策。

这一时期,由于英国忙于抵抗纳粹入侵,在印度的实力大大缩水,又担心印度人最终会用武力推翻自己的统治,所以允许印度独立。

虽然寻求独立的愿望即将实现,但国大党始终对穆斯林持排斥态度。当时,穆斯林人口占30%。一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统一,印度教徒将失去绝对多数,因此国大党不愿意与穆斯林联盟合作分享权力。

在英国给予印度独立后的大选中,国大党坚持一党制内阁,拒绝与孟母合作。

二战胜利前夕,甘地与时任全印度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的会面以失败告终。

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心灰意冷,在他们祖祖辈辈的土地上建立巴基斯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印度穆斯林领袖、巴基斯坦创始人真纳和印度圣雄甘地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殖民运动。随着英国实力的急剧下降,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无法维持。

作为与印度国大党妥协的条件,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了让巴基斯坦脱离印度,建立国家的方案,迎合了同时期印度穆斯林的想法。

▲巴基斯坦独立后的国旗,3/4为绿色,代表穆斯林;四分之一是白人,代表少数民族。

然而,尽管印度分治已成定局,奉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模式的国大党并没有选择以武力维持统一,而是默许了这一结果。

真正为两国未来争端埋下仇恨种子的,是英国划定的两国边界。

▲英属印度的穆斯林比例,颜色越深,比例越高,尤其是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后来变成了巴基斯坦。

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蒙巴顿计划》时,两国边界划定刻不容缓。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英国都任命上议院官员拉德克利夫来做这件事。

然而尴尬的是,雷德克里夫本人压根就没去过印度,更别说根据两国国情准确划定两国边界了。在巴基斯坦自治领建立的那天,他匆忙宣布了两国的边界。

▲前英属印度在印度分治时的宗教分布(绿色为伊斯兰教,红色为印度教,黄色为佛教)

雷德克里夫对印度的国情一点都不了解,在边界的划定上有很多漏洞。他把穆斯林的聚集地分配给印度,把印度教的避难所分配给巴基斯坦。

结果,印度爆发了20世纪最大的流血事件。双方信徒在边境激战,造成数十万人伤亡,无数人沦为一无所有的难民。

▲宣布边界后,数百万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因为信仰而背井离乡。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克什米尔,在巴基斯坦独立之初,这里80%的人口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但这个地区的统治阶级有着浓厚的印度教背景。

英国军队撤离后,克什米尔欢迎巴基斯坦军队,作为印度教的统治者,他们逃回了印度。随后,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

▲印度分治后,两国难民的迁徙方向

第一次,有第二次。在随后的几天里,印度和巴基斯坦为克什米尔的所有权进行了三次战争,最终导致了东巴基斯坦的独立和孟加拉国的形成。

▲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原东巴基斯坦)没有领土联系,不能阻止其独立。

在上个世纪,印度半岛变化很快。归根结底,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兄弟至今的斗争是宗教问题造成的,仍然有必要敲响警钟。南亚未来的和平需要这两个世界级宗教的相互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