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形而上(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中学教材中对“形而上学”的定义是:形而上学是指反对辩证法,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然而,即使是中学政治课拿满分的学生,也未必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玄学”的例子。然而,一个无知的孩子有时经常会问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示例:
儿子:儿童节快到了。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在家陪我玩?
爸爸: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
儿子:你为什么要去上班?
爸爸:因为你想挣钱!
儿子:为什么要赚钱?
爸爸:只有挣钱了,才能买菜!
儿子:为什么要买菜?
爸爸:因为人要吃饭!
儿子:人为什么要吃饭?
爸爸:因为不吃饭就活不下去!
儿子:人为什么要活着?
爸爸:…
很多问题都是这样的。聊着聊着就引出了一个可以结束聊天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形而上的问题。因为形而上学讨论的是所谓“存在的本质”,即对所谓“客观真理”的追求。形而上学追求真理,但也过分强调真理的唯一性和客观性,忽视了“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因此被某些意识形态斥为“孤立的、静止的”。
亚里士多德
其实玄学并没有中学课本上说的那么坏。它最初是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大多数古典哲学家都是形而上学家。“形而上学”的英文名是玄学,其由来是这样的:安德罗尼库斯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时,把那些研究真实事物的理论命名为物理学(physics),但那些研究“规律”的理论被称为玄学(在物理学之后),因为它们真的不知道叫什么。
玄学没有对应的中文翻译,直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哲学家井上哲郎读了《中国易经》才发现有一句话“玄学是道,玄学是工具”。他越想越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于是把《形而上学》翻译成了“玄学”,意思是“研究事物的客观真理规律”,这也与《易经》的本意相契合。
与研究存在本身的物理学相比,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即事物的规律和客观规律。长期以来,哲学理论的探索领域大多是形而上的问题,比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欧几里得
自古以来,大多数哲学家都热衷于研究形而上学。因此,长期以来,哲学的意义几乎等于“求真”。对真理的追求其实起源于数学,具体来说是起源于几何的创始人欧几里德。欧几里德为几何学规定了五个“公理”,它们是:
两点以后,你可以也只能做一条直线。
线段可以任意延伸。
可以画一个以任意点为中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的圆。
所有直角都是相等的。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切割。如果同一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两条直线将在该侧相交。(平行线不相交,在直线外经过一点,与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
所谓“公理”就是一个不需要证明就永远“真”的定理。欧几里德通过这五条公理导出了一个庞大的整体几何体系,这就是所谓的“欧几里德几何”。因此,“欧几里得几何”的存在是基于几个必须“真”的公理,然后这些公理就是欧几里得几何的“本质”。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没有人能质疑这些公理,也没有人能推翻欧几里得几何庞大而严谨的数学大厦。欧几里得几何的实践,从公理出发,用理性去推出一切后来的事物,也深深地启发了哲学家。因此,哲学家们在思考哲学领域是否存在一些影响世界万物的“永恒真理”。只要找到这些真理,我们就能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形而上学应运而生,最早的形而上学家往往同时是哲学家,比如笛卡尔。
然而,许多数学家敏锐地发现,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前四条公理非常简洁,而第五条公理非常复杂,似乎与前四条公理格格不入。因此,许多数学家试图用前四条公理推导出第五条公理,但都失败了。直到19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俄罗斯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德国数学家黎曼等人各自用另一套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发现,完全推翻第五公理实际上可能导致另一套完全不同于欧几里得几何的完整几何理论。
罗氏几何(双曲几何)
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一个平面上,至少两条通过已知直线之外的一点的直线不与该直线相交,从而产生了“双曲几何”,也称为“罗氏几何”。黎曼提出同一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直线必须相交(直线外没有平行线),从而创造了“椭圆几何”,又称“黎曼几何”。与欧氏几何相比,罗氏几何和黎曼几何被称为“非欧几何”。更重要的是,“非欧几何”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空之间原理的有力工具。理论推导和实验数据都证明了“非欧几何”的正确性。
欧几里得几何和非欧几里得几何
“非欧几何”的发现在数学领域,尤其是哲学领域引起轰动。因为这意味着“永恒公理”被推翻了,世界上还有所谓的“公理”吗?如果没有永恒的“公理”,那么形而上学所追求的“绝对客观性”就不存在,那么形而上学不是没有意义吗?
这形成了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分水岭。现代哲学普遍放弃了对形而上学绝对真理的追求,用“存在主义+实用主义+证伪主义”取代了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形而上的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基本相当于“形而上的问题没有答案”。因此,形而上学正在衰落,哲学研究趋于实用,哲学家不再那么“严肃”。
那么玄学应该作为“糟粕”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吗?我认为恰恰相反。虽然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问题没有答案,但我们不应该对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更加认真,更不用说宗教和神学问题了。但是,玄学不断追根溯源、探索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值得继承。这可能是玄学留给现代哲学最宝贵的东西,也是现代社会继续研究哲学最有价值的地方。
简单来说,我们并不在乎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一个新问题,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要么“针对”,要么“根源”。如果你照问题的本来面目来看待问题,那就是“指数”,因为你只关心问题是什么。如果探究问题的本质,先找出根本原因再对症下药,这就是“根本原因”,因为你关心问题的“为什么”。
“更快的马”还是“更快的速度”?
比如现实中,100多年前,一个人出去做运输需求的客户调研。几乎每个人都告诉我们马车太慢了,希望提高马车的速度。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去马场选马配种,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他没有马上做马的养殖,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更快,意味着同样的距离需要更少的时间,意味着可以更早到达目的地”,于是他想通了客户需要的不是更快的车厢,而是更快的速度。无论马的速度有多快,都不会有本质的变化。如果你想本质上改变速度,你必须机械地解决它。于是,一个新的想法诞生了,这就是“汽车”发明的故事,而这个人就是著名的亨利·福特。
在商业领域,服务客户意味着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我们希望客户能够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需求,从而抓住他们的痛点,对症下药。这个逻辑看似没有错,但实际上是个大问题。客户能描述的只是自己感受到的痛点,也就是问题的表象,表象背后的原因需要深入探究才能知道,这是一个典型的“探寻事物本质”的过程。对于客户来说,这样的过程往往很难完成。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解客户自述的外观后,要深入思考问题外观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症下药,标本兼治,这是形成优秀用户体验的基本前提。
作为一个人,什么是对的?——稻盛和夫
日本商业之神稻盛和夫不断宣传自己的“商业哲学”。他之所以称之为“商业哲学”而不是“商业管理”,是因为他的理论中有形而上学的内容。比如他提到,经营企业的根本在于不断探索“作为人什么是对的”,这本身也是在探索事物的本质。“什么是权利”意味着探索权利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
我们经常需要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错误的价值观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但很多时候,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不正确的。当他自己的判断导致不好的结果时,他不会从自己的价值观中寻找原因,而是从问题和外部问题中寻找原因,这将导致“作为一个人,一次又一次地犯错”。
当一个问题发生时,在做出判断之前,首先要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在此时此地发生,而不是在其他时候。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会挖掘出问题背后的逻辑,先从自己身上找到问题的原因,从自己的环节考虑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这是实践“作为一个人什么是对的”的第一步。
玄学没必要较真,但玄学的思维方式值得继续。虽然“本质”可能永远不会被探索,但“探索事物本质”的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这是形而上学给现代人类带来的最有价值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