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城大北寺古寺(大北寺僧人路过市中心,但里面很安静)

我们总认为和尚要持戒守法清静,这符合和尚“逃入空门”的形象。所以,当济公这样一个“穿肠穿肉,坐佛心”的出家和尚出现时,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出家似乎没有深圳的生活网那么“神秘而深刻”。“和尚”可以成为一种职业,网络上各种关于招收和尚和某寺八小时工作制的段子层出不穷,而少林寺作为中国禅宗的祖籍,其深红色彩的传闻也越来越多。

特别是现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是全国人大代表。每当有全国性的会议,人们的目光就忍不住转向他。毕竟,说家属不问红尘是有道理的,但石永新还是要“举手表决”。这样的行为似乎不符合大家对出家的印象。

在讨论佛教的时候,难免会提到这些,做一些比较。大北寺的和尚正在穿过闹市区,但里面很安静,梁宏达:这是释永信所缺乏的。

路过市中心,里面很安静

在网上,一段大北寺僧人走过闹市区的视频广为流传,标题是“僧人路过闹市区被人看,里面安静”。视频中,大北寺的僧人提着行李,整齐的排着队。无论是在荒野中行走,还是穿过闹市,他们只是静静地专注于行走,忽略了周围围观、好奇和注视的人们。

当然,我们心无旁骛地佩服这些和尚。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和尚才是真正的佛教传播者。他们远离红尘和名利场,心中只有佛的信仰。

我们提到的大北寺是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毛奇镇山麓的一座古寺。它是青砖灰瓦,没有华丽的色彩,是专门为修行而建造的。

目前,大北寺是mainland China唯一没有“功德箱”的佛寺。根据2016年的统计,寺庙里有120名僧侣,100多名居民致力于出家。修行方法和日常规则都是按照佛教的戒律,有八个要求,非常严格。

比如持有不抓钱的戒条,就意味着戒条中不允许僧人预留钱财或接受钱财供养,这样就彻底消除了僧人摸钱的隐患,让僧人心安理得地向佛奉献。

比如一天吃一次,就是和尚一天只吃一顿饭,午饭后不吃东西,包括茶、饮料、水果。

比如散步讨饭,每年大北寺僧团例行两点教佛教高僧,也就是按照梵蒂冈佛教戒律中的规定,出国旅行修经,随缘教育大众。

比如,我不接受和尚的客礼,一切支持你的常住,三件衣服不离开我的身体,不改变我的生活,不求人等等。

这是古代的佛系,大北寺僧人的坚持,似乎让人看到了过去僧人的风采,看到了佛教为什么会在中原扎根兴盛。

网上的视频抓拍到了每年8月15日后大北寺僧尼集体外出,2点带和尚的场景。一路上,僧侣们乞讨食物,在野外扎营,步行约600英里,历时约15天。僧人相信乞讨食物可以克服我的迟钝,解除我的执着,造福社会,使众生对佛教有净信心,塑造天下僧人的形象。

他们做了。因为看了视频后,很多人坚信这就是和尚和佛教徒的样子。社会学家梁宏达曾经这样评价这件事,说这些和尚经过闹市区的时候,里面还很安静,但是释永信和他的弟子们永远做不到。这是因为大北寺的和尚真的清理了他们的“眼睛”和“六净根”,可以让他们在各种动荡的环境中内心平静。

梁宏达说,大北寺僧人造成的触摸,是佛心的传递,是佛教的魅力。

做和尚,但热衷于商业化

在很多人眼里,大北寺是少林寺的“对立面”,服务于佛教戒律,由僧人苦修。少林寺是一座热衷于“商业化”的寺庙。在释永信方丈的带领下,涉足互联网,注册公司,再也没有回到商业化的道路上。

当然,少林寺从一开始就不是这样。它的发展依托于80年代的电影《少林寺》。当时少林寺风靡一时,嵩山少林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也恰逢改革开放,少林寺借此“东风”迅速发展。

16岁时,释永信进入少林寺学习艺术,并带领多次国内外巡演。在成为少林寺方丈之前,释永信已经为少林寺未来的商业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注册了一家以少林寺为主体的公司,用法律手段维护寺庙的利益;上世纪90年代,他高瞻远瞩地将互联网带入少林寺,为少林寺的发展做准备。

1999年,释永信成为少林寺主持人,少林寺商业化加速。数据显示,少林寺每年获得4000多万分红,并不是少林寺产业链带动登封市经济发展产生的间接收入。

对此,当时的人们相当不解,甚至反感。如上所述,少林寺毕竟是一座寺庙,也是世界禅宗的祖庭。释永信的一系列商业操作,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僧人内向不涉红尘的印象,给人的印象是僧人也可以成为一种职业。

甚至,关于释永信和少林寺的各种“黑料”满天飞,比如他的妻儿,他的无数资产,金银等等。不过,石永新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些说法。他坚称自己的商业化没有错。他觉得自己是在努力推动少林寺的发展,为僧人提供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少林寺的大部分收入也用于修寺庙或其他活动。

听从好的建议,也许所有的路都通向同一个目标

相比之下,大北寺和少林寺确实像是一对反义词:一个穿着大衣,一个衣着光鲜;一是苦修,二是发财;一个藏在山里,另一个是旅游胜地。

当然,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来看,大北寺更符合我们对佛教寺庙的印象,大北寺的和尚更像是致力于佛教修炼的六净和尚。毕竟,我们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简单的人更“高人一等”,尤其是修行方面,就像我们总觉得在西藏磕头的信徒更虔诚一样。

但有时候事情并不像深圳生活在线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少林儿童福利院成立于2004年,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除了全年救助1000多名孤儿外,还收养了300名孤儿。这是少林寺维护的孤儿院,每年投入数百万元——不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只靠少林寺自己努力。

钱从哪里来?除了信徒的捐款,就是商业化的收入。佛说“普度众生”,设立幼儿园,帮助抚养孤儿;建立基金会,照顾老弱病残;从某种角度来说,开办佛学院,培养僧人和人才,都是“兼容并蓄”的行为。

与大北寺拒绝将苦行商业化不同,释永信及其统治下的少林寺选择了另一条济世之路:给孩子一个家,让他们读书上学,教他们自立。

“高低”和“高低”真的有区别吗?我不这么认为。僧人有自己的修行方式,就像济公活佛不受戒律约束,好饮好肉一样,但他仍然是一位积德行善的博学僧人,是禅宗的第50位始祖。我们需要看到事情的两面性。毕竟商业化也不是完全不好,为了抬高大北寺而批评少林寺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