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传说折射出的丧葬文化和习俗
中国的殡葬习俗很多讲究,也流传着诸多传说。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些殡葬传说映射的殡葬文化和习俗吧。
首先,召唤和发送灵魂的仪式
尸体安排好后,会举行招魂仪式。据说死在另一个国家的客人的灵魂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个灵魂会像他的尸体一样留在异乡,承受无尽的痛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牺牲、食物的供应和经文的穿越。这个孤独的灵魂会成为最悲惨的饿鬼,永远活在异地,流浪很久,没有轮回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为他“唤起灵魂”,这样他就能听到期待他的声音,他就能跟随声音回来。
要举行招魂仪式,必须选择某一天。那一天,他失去了家人,在门前立起招魂大旗,或者挂上魂帛。有些地方,亲戚要爬到屋顶上呼唤灵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据说这是满族等游牧民族的遗产。在草原上,如果你看到哪个帐篷立在前面,你就知道哪个死了,大家都会来吊唁,帮着办丧事。后来成为满族人普遍的丧俗。
据史料记载,招魂仪式起源很早。周代的一些文献说,死者亲属要从正面登楼招魂,用死者的衣服朝北打电话。如果死者是人,他们会叫出他们的名字,甚至叫三声,以期待死者的灵魂回到衣服上,然后从房子后面下来,把衣服穿在死者身上。这件衣服也叫‘肚皮衣’。这种“衣服”是人穿的,沾着人皮肤的香味,具有“身体”和“气息”的双重联系;灵魂可能会被它吸引,按照熟悉的味道或形状回来。据说,在过去,几乎每个傣族家庭都准备称灵魂为“灵魂篮子”。在招魂的时候,他们把死者的衣服放在竹篮里,放上白米白线,说要把灵魂带回来。
二、丧葬仪式的娱乐性
在原始时代,葬礼仪式有娱乐的习俗。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南方祭祀神灵时有一种“唱乐”“感召”的习俗,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文人在丧期故意表演一些歌舞(以及喝酒吃肉)等怪诞行为。是出于对礼仪的蔑视。丧葬娱乐化是蒙古族和元代丧葬仪式的特点。明朝初年(1368年),御史高原侃上书,要求废除这一习俗。从《红楼梦》中贾府为秦可卿出殡的描写可以看出,也颇具娱乐性。说明民间丧葬的娱乐性是很难被禁止的,在生活内容单调刻板的中国古代农村,它无形中成为了一种辅助性的娱乐形式,可以冲淡丧葬的悲凉和恐怖气氛。
第三,跳丧
西南少数民族有跳丧习俗。《益都县志》卷六《地方志·丧葬仪》记载:‘葬期前一夜,孝备酒,邀亲友相守过夜。喝完酒,不顾所有人,都围着棺材跳来跳去,一个人咚咚,一个人自由地唱歌,互相嘲笑,这叫跳丧。
黄场倾葬是汉代流行的一种特殊葬制。它的使用者主要是皇帝及其妻妾,以及皇帝的特权奴才。《韩曙·霍光传》说:‘同柏黄心,其累棺,故称黄肠;木头比较内向,所以叫“.”黄肠;指墓中棺木的材质和颜色,使用的是柏木的姜心材;“倾翻”是指墓中棺木的形态结构,黄柏心材末端向内。‘黄肠’必须是柏树心材,否则不能称为‘黄肠’。三尖杉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具有生姜心材,材质优良,耐腐蚀性强,香气浓郁。适合墓葬,是一级珍贵木材。一方面,“黄肠”的使用表明了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保护棺材不受损坏也是有益的。‘黄场提寿’的葬制,是柏树黄木心的墓室,始于西汉初期,是汉代厚葬风格的产物。著名的墓葬有北京大宝山的西汉墓和石景山的崂山汉墓,还有保存最完好、最复杂的“黄场提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