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醉翁亭(醉翁亭8副楹联)
千载醉翁亭(醉翁亭8副楹联)
明仇英 《醉翁亭图卷》(局部)
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四大名亭,是我国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的景点,它们分别是浙江杭州的湖心亭、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方便欧阳修歇足,智仙特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新奇,亭台玲珑奇异,具有江北园林特点,包括醉翁亭、二贤堂、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古梅亭等,气势各别。亭内楹联,言简意赅,蕴含丰富,对仗工整,雅俗共赏,千百年来为文人雅士和人民群众所喜爱。
醉翁亭楹联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
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译文:
酒没喝多怎么就醉了,还没老就自称是老头?上联暗示他虽有才华得不到抱负,所以就算喝得不多也想一醉解千愁,下联是自嘲。
醉翁亭内楹联
翁昔醉吟时,想溪山入画,禽鸟亲人,一官迁谪何妨,把酒临风,只范希文素心可证;
我来凭眺处,怅琴操无声,梅魂不返,十亩蒿莱重辟,扪碑剔藓,幸苏子瞻墨迹长存。
译文:
此联是后人以欧阳修的语气书写,上联写欧阳修比肩范仲淹,他喝醉时,面对眼前的湖山美景,想到自己虽遭贬谪,但仍饱含忧国忧民之心。下联说欧离世800年后,虽惆怅琴声不在,《醉翁亭记》碑刻也已磨损,但幸好有苏轼墨迹留存。
二贤堂楹联
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
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
译文:
王禹偁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太守,手里拿着《周易》一卷,点根香默默坐着,来消遣尘世的忧虑;欧阳修被贬滁州任知州(太守),也能有消遣独乐,饮酒述文之雅兴。
二贤堂原堂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已遭毁,现堂为建国后重建。二贤者,滁州太守欧阳修和王禹偁。二贤堂内有两太守立像,神态肃穆,一人手拿书卷,一人轻捻胡须。
冯公祠楹联
泉声如听醉翁操;
海日已照琅琊山。
译文: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事隔数年之后,欧阳修和沈遵重逢,沈遵操琴弹《醉翁吟》,直到太阳出来了才停止。
冯公祠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意在亭楹联
酒冽泉香招客饮;
山光水色入樽来。
译文:
此联取自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句意。饮着用让泉酿制的醇酒,边欣赏琅琊美景,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意在亭位于琅琊山菱溪石南侧,原名“皆春亭”。在亭四周凿石引水,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曲水流觞”,是游人戏水饮酒的场所。
影香亭楹联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译文:
出自《梅花》诗中的两句,上句写梅的姿态,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下句写梅的清香,香气飘浮于幽暗之中,沁人心脾,月光之下,倍加醉人。
影香亭位于琅琊山意在亭西侧,原名“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
古梅亭楹联
醒来欲少胸无累;
醉后心闲梦亦清。
译文:
传说用让泉酿造的酒醇美无比,少饮即醉。酒醒酒醉时皆不再忧心。
古梅亭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而建。民国十七年(1928年)州人书法家黄艺五在堂后崖壁题“古梅亭”篆刻一方,将其改名“古梅亭”,亭内壁嵌石碑六块,系清代文人张鹏翮等人所题。欧阳修在此亲手栽种了一棵梅花,距今已有千年。
古梅亭内楹联
品节似欧苏,千载芳梅撑铁骨;
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荡春风。
译文:
描写欧阳修在此种植的一棵梅花,在古梅亭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到古梅的各种姿态,尤其是到了冬季,雪映梅花,疏影寒淡,梅花凌寒而放的品格尽显。(滁州市纪委)
醉翁亭数百年来虽然多次遭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曾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