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属于哪个朝代(历史学家的绝唱司马迁)

人本来就是凡人,或者说比泰山还重,

或者比羽毛轻,用起来就不一样了。

——司马迁

家庭背景

司马迁,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历史学家的最高标准。他出生于一个历史学家家庭,从古代到周宣王时期,他的祖先负责天文和历法,也负责保存和编纂周朝的历史资料。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圣旨,精通天文、历法和诸子百家,在天文、哲学和历史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最初并不是司马迁创造的,而是祖孙两代人共同创造的,父子俩辛辛苦苦,一生清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司马迁自小随父学习经学,勤奋好学,十岁时就能背诵西汉以前的所有古文。后来又去长安与同时代的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学习《中国古代史》、《春秋》等深受其影响的经典著作。

二十岁时,司马迁放下经史子集,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参观了名山大川和古代遗迹。所到之处,他看山川地貌,了解当地民风民俗,收集名人故事并认真记录,为他的作品奠定了基础。我参观了会稽,参观了大禹遗址,去了齐鲁,考察了孔子的遗风,去了淮阴,打听了韩信的过去。

由于他学识渊博,知识丰富,深得汉武帝赏识。回到长安后,他成为了一名官员和医生。官位不高,但他相当受宠。他整天和皇帝在一起,亲自观察官场上的各种斗争。

自古以来,英雄们遭受了很多苦难。

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危,但作品仍未完成。临终前,他把司马迁叫到身边,握着他的手告诉他:“如果我死了,你就是一个御史。对于太师,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我想说的话!”司马迁记住了父亲的遗言,决心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真正继承了太史陵,从此得以进入国家图书馆。他阅读各种珍贵的书籍和档案。藏书虽然丰富,但却存储得乱七八糟,光是整理就要耗费司马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罗等人合作,共同改革历法。这是国家大事,只有精通天文历法的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参与。他们订了太初历法,也叫“夏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历法。一直沿用到现在,现代人常说的阴历就是“夏历”。

历法改革后,司马迁正式开始撰写《史记》。他废寝忘食,断绝一切社交活动,甚至忘记了家人。但万万没有想到,他生命中最可怕的黑暗已经逐渐袭来。

汉朝第二年(公元前99年),他的同事李陵去匈奴时被围困。经过八昼夜的浴血奋战,他杀死了一万多名匈奴士兵。之后,他弹尽粮绝,却被俘虏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城,汉武帝怒不可遏。本来他盛赞李陵在全朝的文武活动,但为了讨好汉武帝,就落在了别人身上。但是,司马迁以他个人对李陵的理解,认为他是一个忠臣,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不幸的是,愤怒的汉武帝根本不听任何建议,反而把司马迁送上了死囚牢。

根据汉代刑法,减轻死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支付一大笔钱赎罪,另一种是要求阉割。司马迁的官宦之家很穷,真的赎罪不起。这时,司马迁面临着一生中最痛苦的选择,死刑还是宫刑?

漫漫长夜中,司马迁掩面叹息,肝肠寸断,几次想自杀。但后来他想,父亲的命运未完,他怎么会死呢?黑暗中,他隐约看到了孔子、屈原、孙膑等圣贤君子的身影。那些经历过巨大磨难,却以超人的意志战胜了苦难,超越了苦难,取得了不朽的成就的人,被激励着毅然选择阉割。

多年的囚禁并没有压垮司马迁,但他以超人的意志活了下来。汉武帝一向爱惜自己的才华,司马迁在建安元年(公元前96年)被特赦出狱,担任中书令秘书,为皇帝管理文书。他从李陵的劫难中看透了朝廷的黑暗,觉得自己身在污秽之中,时刻承受着身心的痛苦。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加坚定了著书立说的决心,日夜校勘史料,倾尽心血,终于写出了名著《史记》。司马迁花了18年时间读文献,整理材料,正式写作!

写在最后

司马迁的成就离不开父亲的栽培。司马谈不仅亲自上阵,言传身教,还邀请孔安国、董仲舒等大师教导司马迁,还赞助他周游列国,开阔眼界,使司马迁年纪轻轻就成为那个时代的受宠之子,才学和见识一流。

司马迁选择的难度。面对人生最痛苦的抉择,司马迁内心的挣扎远远超出了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古代人特别看不起那些被阉割的人。他们一旦被阉割,就失去了普通人的一切权利,总是受到别人的歧视。这种趋势自古就有。孔子见与宦官同骑,大感受辱,遂弃魏归陈。普通人觉得被阉割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司马迁就更不用说了。

古代人的责任观念。鲁世浩老师说,中国所有的古籍都在讲两个字,那就是责任。在古人眼里,责任就是做一些对你不好的事情,但你必须去做。古人的传统思想是,世界上总有一种责任是你必须承担的,你无法逃避。司马迁父子就有这个想法。家族世代都是历史学家,他们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传承。如果历史的线索在司马迁手里断了,他将比死了还要痛苦一千倍。司马迁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史记》,更是因为他的责任感。

来源:赣创俱乐部

收集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