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票据系统(中国承兑汇票交易平台)
电子票据系统(中国承兑汇票交易平台)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移动应用的快速普及,电子支付、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不断拓展应用。但由于纸质金融票据发行传输不便、保管保管要求高、报销手续复杂等原因,行政事业单位间电子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应用明显受限,单位管理难度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的基础上,《财政部关于印发稳步推进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综〔2017〕32号)提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用数字财政电子票据替代现有纸质财政票据,稳步推进财政电子票据管理。
财政局电子征收非税收入与金融电子票据系统实施服务
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电子化管理的通知》(财税〔2017〕7号)要求,2020年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全面推行征收电子化管理。
根据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非税收入电子征收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实施方案》(蔡敏非税(2019)3号)的通知有关要求,2020年底前,全省将全面开展非税收入电子征收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
某某城市目前正在使用代账单系统。票据系统在外网,非税系统在内网,内网和外网分别通过专线与银行连接;内网和外网之间的数据交互是通过银行这个中间渠道来实现的。此次,根据财政部相关要求和福建省省级既定系统部署模式,基于互联网实施非税收入征收和财政电子票据集中电子化管理系统。
(二)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技术先进的要求和“统一监管、强化监管、简便高效”的原则,将升级实施福建省非税收入和财政票据综合管理系统,提高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性和非税收入的征收效率,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方便缴费人缴费,降低非税收入征收成本,推进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
在本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的治理能力,确保收入数据可追溯、可追溯,即时掌握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政府非税收入的全轨迹,改变原有粗放、单一的信息管理模式,实现数据互联、整合,实现事前预测,事中监管可控, 整改可事后查,编织“数据笼子”,使电力运行全过程数字化,迫使各部门认真履职,规范开展采集。
2.具体目标
(1)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政府非税收入支付标识码规范》对接适配器,通过唯一的支付标识码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跨区域免费支付,同时支付标识码贯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实现非税收入征收业务资金与信息自动匹配全过程的动态监控。
(2)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电子化管理的通知》(财库〔2017〕7号)和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非税收入电子征收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蔡敏费水(2019)3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为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和财政票据管理,制定统一标准。
(3)落实《金融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相关要求,按照一体化原则整合统一现有相关信息系统,统一归集单位的数据库、授权权限管理、控制逻辑、软件,消除信息“孤岛”,渗透非税收入管理的所有业务环节和生产系统,建立非税收入管理政策、票据、收退(库)和监管有机结合的管理闭环。
(4)规范项目管理,以财政部制定的统一项目标识码为基础,建立全省统一的馆藏项目库,并与财政部国家项目库对接。
(5)建立非税收入集中管理系统,推进非税收入电子化管理,简化控制逻辑,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明细化、就地缴库,提高非税收入管理自动化水平。
(6)加强非税收入数据的收集、整理、共享、分析和利用,逐步提高非税收入信息的利用水平。
(7)在规范非税收入业务流程的前提下,不断拓宽支付渠道和方式,完善网上服务支付机制,实现网上查缴功能,为缴费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8)实施福建省非税收入和财政票据统一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全省电子票据制样、编码、开票、交存、通知、查验、核算的统一管理。
(9)通过网络及相关信息技术,实现对金融电子票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通过与现有纸质票据管理相关业务功能的紧密融合,实现纸质票据与电子票据的统一管理,构建规范、高效、科学、全面的金融票据管理体系。
(三)一般内容
根据建设目标要求,福建省非税收入电子征收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系统升级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非税收入电子化征收和财政电子票据综合管理系统升级实施。
2.数据迁移,将原两个系统的基础数据转移到新系统,包括各类财务票据、非税收入缴款书等。
3.非税收入电子化征收和单位端综合财务电子票据管理系统的升级与实现。
二、技术要求
(1)系统功能需求
根据财政部对征收电子和财政电子票据的要求,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对非税收入征收电子和电子票据管理改革的总体需求如下:
1.系统综合
按照一体化原则,要整合现有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和财政部电子票据系统,统一软件入口、统一数据库、统一授权权限管理、统一控制逻辑,消除信息“孤岛”,渗透非税收入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和生产系统,建立非税收入管理政策、票据、收、退、监管有机结合的管理闭环;提升系统性能,提升系统运行速度和交互能力,优化业务处理逻辑,改造用户界面,提升用户易用性和便捷性。
2.统一非税收入支付识别码
根据财库〔2017〕7号文件《政府非税收入支付识别代码规范》,支付识别代码进行改革,由省级财政统一规范代码分配权限和流程管理。
3.统一政府非税收入征收项目的标识码。
根据财库〔2017〕7号文件《政府非税收入征收项目标识码编码》,对非税收入征收项目标识码进行改革,将财政部全国政府非税收入征收项目库进行连接,省级财政负责省级项目库的统一登记管理。
4.统一非税收入支付渠道。
根据财库〔2017〕7号文件《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电子管理接口报文规范》,将电子支付适配器横向对接,完成金融端与代收行端接口报文的适应性改造,将我省已建立的支付渠道顺利转入全国统一的支付渠道,开通线上线下扫码支付等多样化便捷的支付方式。
5.规范金融电子票据管理流程。
实现金融电子票据的制样、编码、签发、传输、检验、核算、备案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票据的编码规则和数据标准应符合财综〔2017〕32号文的规定,在电子票据试点推广过程中,将确保与纸质票据管理相关的现有业务功能紧密衔接,实现纸质票据与电子票据并行统一管理。
6.构建系统安全体系。
改革后的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应满足第三级要求,应从系统、数据、运维等多个维度构建安全体系。,从而消除系统漏洞和安全隐患。在系统控制上,加强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通信完整性、通信保密性等方面的安全保护,确保系统安全;在数据管理方面,电子非税收入缴款书和金融电子票据应通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电子签名和电子签章进行认证和管理,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唯一性和防篡改性,确保电子缴款书的合法性、有效性、安全传输和安全存储,并利用多点备份、远程备份等多种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和信息存储的安全。
7.实现非税收入地方缴纳和退还管理。
该系统应新支持多种清算和支付模式。除了原来的账户汇总支付,系统还支持根据支付交易明细逐一支付,根据收款单位地域进行本地支付。增加非税收入退税管理功能,与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连接,实现退税申请、审批、信息传递、电子退税全流程订单管理。每个退款申请都应该与付款信息一一匹配。
8.提高“数据”的利用水平
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对非税收入和票据数据进行全面的查询、分析和统计。
(二)一般技术要求
根据省数字办发布的信息技术标准,福建省非税收入电子化征收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系统升级实施项目采用SOA的WebService技术定义数据库的元数据,采用基于XML的消息处理作为基础数据通信方式,解决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系统之间的差异。
为了满足系统设计规范和易于维护的要求,本项目应用平台的整体结构分为三个逻辑层次:应用服务层、应用系统层和应用支撑层。三层应用开发模式以其先进的开发技术、可管理性、可维护性、简便性成为主流开发模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两层应用程序开发模式。通过集中处理的方式,将应用客户端最小化为只有一个浏览器,大大降低了对客户端的软硬件要求,减少了维护量,降低了程序修改升级的难度。支持IE、火狐、Chrome等浏览器。
本期非税收入和财政票据电子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主要分为两类。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高可用性,关系数据库Oracle在结构化数据规划中采用(集成非税收入征收的电子业务数据、基础数据、电子票据业务号和基础数据)。电子账单等非结构化数据规划存储在HBase中。
(3)非功能性要求
1.应用性能要求
应用系统的性能应满足业务流程要求,稳定、可靠、实用,人机界面友好,输入输出方便,查询功能简单明了。
(1)提供丰富的功能和业务组件,保证灵活的扩展,让相关组件之间可以方便的相互调用。
(2)服务接口:系统以Web Service的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遵循OGC规范的WMS/WFS标准。
(3)系统运维管理简便,平台监控时效性高。它可以及时提示管理员低质量的服务和恶意访问,并能有效方便地控制和管理它们。
2.系统响应要求
系统必须具备负载均衡的能力,以保证多用户并发访问时,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不会受到严重影响。具体性能要求如下:
(1)稳定性强,综合考虑未来业务发展,本系统应能支持3000用户并发访问。
(2)非高峰期间,应用系统平均响应时间如下:应用系统内在线查询处理响应时间不超过1秒,跨系统在线查询响应时间不超过1秒。(专用网络或其他外部系统造成的延迟除外)
(3)高峰业务期间,应用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不得超过非高峰业务期间平均响应时间的1.5倍。
(4)可支持三年内年数据访问量增长30%的处理能力需求。
(5)应用系统并发设计应支持30%冗余,以保证系统在业务高峰期仍能稳定可靠运行。
(6)系统具有完整的信息安全机制,可以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认证,跟踪用户操作,记录,进行安全审计。
3.系统稳定性要求
(1)系统支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
(2)系统每运行1000小时的可用时间至少为999小时。
(3)3.故障间隔时间应大于5000小时。
(4)4.平均年故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