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起源(风筝的起源和使用)

风筝、风筝、潮人都叫“风琴”(一个是“风鸟”)。潮汕的气候和北方不一样,季风也不一样,放风筝的季节更不一样。北方民俗是春天放风筝,潮汕民俗是阳历九月放风筝。在清代潮州城外的汉江凤凰沙洲上,每年九月,都会有不少城里人来这片广阔的沙滩上放风筝。风筝的样式很多,比如几尺见方的大蝴蝶、大八卦、大鲤鱼,或者一两尺长的蜈蚣等等。漫天的风筝争奇斗艳。本世纪初至抗战前,民间青少年放风筝活动仍很流行。在村子附近的田野或广场上,经常是在九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秋风平浪静的时候,少年们放风筝取乐。风筝有小有大,小的只有一尺见方,大的有两三尺见方。有鲤鱼、蝴蝶、老鹰、八卦和一英尺长的蜈蚣。有很多风筝都是简单的一尺见方,没有尾巴。因为它没有尾巴,灵活,阻力小,制作简单,是青少年放风筝最常见的玩具。更大更长的风筝阻力大,绳子又粗,一只手很难抓住,要靠大框架拉。青少年放风筝是为了好玩,但要掌握它能翻筋斗、倒立、飞得高。当几只风筝在同一个地方比赛时,有时两只风筝的线会绞在一起,最后其中一只断了,输了。为了防止你的风筝被别人的风筝弄断,不仅要选择坚韧的芋头线,还要涂上玻璃粉胶,这样更有优势,也更坚韧。八卦风琴阻力很大,有八页三角形彩纸和尾巴,后面绑着细竹片,让它在风吹时呼呼作响。潮语的所谓“管风琴”也以会弹钢琴而闻名。放风筝的习俗仍然存在,但比以前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