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说起来天花乱坠,干起来一事无成的行为称为“纸上谈兵”。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国将领赵括。赵括拥有扎实的军事理论,说起打仗理论一套一套的。

然而,赵括真的就是一个只知道照着图纸耍耍嘴皮子的普通人吗?

赵括,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括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长平之战前夕,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临时撤换了廉颇,派赵括出战。结果在与秦国的战斗中,赵军大败,数十万将士被秦军坑杀,赵国成为一堆烂泥。

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之战爆发,赵国险些灭亡。至此,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再给秦国制造任何威胁,六国过上了合纵抗秦、相依为命的日子。

赵括实在就是把赵国拖进泥潭的罪人,遗臭万年。

而赵括到底有没有军事才能?到底是不是一个只会空谈的将领?我们自然要去看赵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战国中后期,赵国人才辈出,肥义、楼缓、蔺相如、李牧、廉颇、赵胜、赵奢等肩负起了发展和保卫赵国的重担。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肌体变得强劲起来。那时候,东方的魏、齐等国相继衰弱,赵国成为有可能对抗秦国的唯一一股力量。

时势造英雄,战场出名将。任何一个令人信服的将帅都是通过浴血奋战产生的。赵括的父亲赵奢,就是在刀光剑影中脱颖而出的英雄人物。

赵奢早年只是赵国一个征收佃租的官吏。一次,赵奢在征收佃租的时候,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拒绝交租。一气之下,赵奢斩杀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家,以示惩戒。

征收佃租的小喽喽子敢到自己头上动土,平原君不能甘心,他找来赵奢,准备报复。

不打不相识,相识便相知。一见到赵奢,平原君就开始质问,但见赵奢坦陈个人租税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言之有理有据,言之有情。平原君发现赵奢还真是一个可以担当重任的人物。他非但没有治罪赵奢,还将他推荐给了赵王,成为掌管全国赋税的高管。

而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赵奢实现了从财税高管向武将的转变。

那时候,秦国大军驻扎在阏与,准备围攻魏国,而赵王产生了救援魏国的想法。

当时,廉颇和乐乘都认为道路艰险,救援难度大,不应出兵。“狭路相逢勇者胜”,赵奢却支持赵王出兵支援魏国。这场战斗的结果,正如赵奢预料的那样:赵军成功利用险要地势大败秦军,魏国之危被解。

赵奢作为支援战的谋划者和指挥者,声名大噪,被赵王封为马服君,和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

老子英雄,儿子不一定就是一条好汉。

赵括聪明睿智,自幼学习兵法,非常自信,有时候和父亲赵奢交流时,赵奢根本插不上嘴,还常常很不满意。或许从小看到大,赵奢早就说过:“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恃才而骄、不重实际让赵奢对这个儿子的担心日益加重。

赵孝成王七年(前260),赵奢已故,蔺相如病重,廉颇数败于秦,守营不战。可赵王是个急于求成的暴脾气,看到廉颇久久不能决胜,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秦军把握住了赵王的这个心理,大肆散播“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的谣言。

赵王果然上钩,派出赵括代替廉颇。赵括要用行动证明自己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从秦军的这个计谋来看,赵括空有学识而不懂实际用兵,应当是人尽皆知的一个事实。且在赵括出兵前,赵括之母还专程拜见赵王,搬出当初赵奢对自家儿子的评价,还拿父子二人做比较,建议不要让赵括率军。

赵王急于求成,哪能听进去不同意见。廉颇让位于赵括,赵国的命运急转直下。

面对赵括,秦国大将白起牙根痒痒的。

长平之战,赵国战略战术上都不及秦军,结果人心浮动,被白起包了饺子,数十万士兵投降,赵括被射死。

纸上得来终觉浅,赵括只知道读书,不知道战场瞬息万变。“纸上谈兵”是赵国走向灭亡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