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茶陵购房备案流程(茶陵购房备案)-冯金伟博客园

修锅算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算文化遗产,补锅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炊具手工修补技艺,在我市,这种行业主要盛行于茶陵县原潞水镇潞水方言片(今腰潞镇潞水方言片)境内。

在潞水,人们俗称补锅行业为“镥锅”。潞水补锅历史悠久,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才悄然淡出潞水人的生活。2011年,补锅手工技艺被公布为我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潞水人尹福民先生成为了这个项目的传承人。

技艺传自衡州府

在潞水,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红罗的铸锅师傅常常因为同一个难题而烦恼:铁锅铸成之后,总有一部分是次品,这些次品不是有细细的裂缝就是有小小的漏眼。回炉重铸,费工费时成本不合算,拿去卖,又卖不出去。怎么办呢?

红罗师傅的妻子很聪明,反复观察琢磨之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她对红罗师傅说:“下次铸锅时,你带上一双旧布鞋,发现有问题的铁锅之后,左手托住鞋底抵在锅外面,右手舀一勺子铁水倒在锅里面有漏眼缝隙的地方,然后,拿起另一只鞋子用力压住铁水,这样内外抵压,不就可以修补好铁锅吗?”红罗师傅一试,果然顶用。

受这种办法启发,红罗师傅特意设计了一套工具,专门做起了修补炊具的生意。但是,新的问题也来了:有不少炊具修补之后仍然渗水。怎么办呢?红罗师傅一筹莫展。有一天,补锅的时候,一只乌鸦把一口稀烂的黄泥巴吐在补好的铁锅上。这只乌鸦站在一边哇哇大叫,像是有所示意的样子。红罗师傅盯着烂泥巴,突然间心有所悟,顺手拿起泥巴在铁水修补的地方细细地涂抹了一番,然后用水一试,嘿,修补过的炊具竟然不渗水了。从此以后,补锅技艺正式成型。补锅师傅因此也尊红罗师傅和乌鸦为行业祖师,称为红罗仙师和乌鸦大师。

老辈补锅师傅之间流传有一本叫《镥锅诀本》的书,书中在介绍补锅的技艺之外,还专门介绍了补锅行业的历史和行规。据说,这种技艺“传自衡州府”。

补锅的人造了孽

潞水人多地少,民间很早就会开采冶炼铁矿。农闲时期,潞水人父子组合,或者师徒结对出门补锅乃是节省口粮、赚钱弥补家用的一种手段。

潞水人外出补锅,行话叫“出门”。出门的通常是父子或者师徒两人,走在前面的是父亲或者师父,他的担子一头是揽子,一头是皮箩,里面放着全部工具及简单的行李和炊具。走在后面的往往是儿子或徒弟,也可能是雇来的帮工,统称“扯炉的”。扯炉的挑煤炭和废旧铁块,这是补锅必需的材料。

补锅师傅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一见人烟村庄就大声吆喝,挨家寻找主顾,这叫“喊生意”。他们一边喊生意,一边与人讲价钱,这叫“讲生意”。接下来,就要“起炉”补锅了。两个人配合默契,一招一式都有条不紊。

补锅师傅的一副担子至少有一百斤。他们食宿无常,或躺在屋檐下,或堂屋里,或寺庙中,头发零乱,胡子拉碴,牙齿黑黄,衣服脏兮兮的发着臭味。他们今天去了,明天也许又会来,形如乞丐。潞水民间歌谣说“镥锅的人造了孽,天光走到黑。别家都话你赚了钱,哪晓得你真可怜。”说的就是补锅师傅的艰辛生活。

行业内也有江湖

补锅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行业区域。因为为人善良、技术好、信誉高等原因,在这个区域内,他们有相对固定的主顾,甚至一两个熟人。按行话说,这个区域就是他们的“码头”。

坐码头也好,不坐码头也好,补锅师傅都严守行内规矩。起炉之后祭祖师。铁片熔化之后,补锅师傅先舀出一部分铁水倒在炉子周围,以此礼请祖师爷护佑。

补锅手艺不传外地人。或者父子相传,或者在潞水本地招徒弟,潞水人的补锅手艺只传与潞水人。

不起炉不吃饭。有时,补锅师傅会一天也做不成一笔生意。这时,即使是有人主动请他们吃饭,恪守规矩的补锅师傅也要先象征性地架起炉子,表示在吃饭之前已经起炉了。

人不亲行亲。同行之间互不干扰生意。同行相遇,后到的主动回避。合伙做生意时,收入平分。同行之间不揭短。

潞水补锅师傅外出,有时会遭遇盘江湖,无辜受人刁难,有时又会遇到个别同行业的人以讲江湖的名义来敲诈勒索,比较典型的是“大虫咭细虫”:在讲江湖中败北的补锅师傅将起炉所得的收入悉数交给获胜的一方。

民国初年,首团的补锅师傅彭精甘在长沙城内坐码头。因此而影响到了长沙当地钉锅师傅的生意。长沙钉锅师傅以保护码头利益为由,强行收缴彭精甘的工具。彭精甘不甘心,到都督府去喊冤告状。恰好,当时主政湖南的是茶陵人谭延闿。谭延闿受理案子以后,作出了裁决:手艺人的本事在手上,大家用自己的功夫说话吧。

由此,双方相约在河南港献艺比赛,结果是彭精甘赢得了比赛。从此以后,在官方许可下,潞水人以彭精甘为首,在长沙玉皇殿设厂营业。

此后,潞水补锅师傅对补锅行业的行规作了一定的改革。他们特意设计了一批桃子形铜牌,上面镌刻“茶陵潞水住玉皇殿镥锅厂”字样,发给在长沙的茶陵同业人作为营业凭证。他们规定,所有在长沙或途经长沙的茶陵补锅师傅都以玉皇殿补锅厂为住宿点。这样一来,潞水人在长沙便有了正式的镥锅码头。

彭精甘在长沙安家落户之后,就地带徒弟,“手艺不传外地人”的行规也由此而破。

从同业工会到非遗传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旅居长沙的潞水补锅师傅贺天申、胡克喜、贺朱仔、刘顺连等人经湖南省政府核准备案,在长沙成立“湖南省镥锅业职业工会”,向从业者发放铜质牌照,作为镥锅师傅入会及准予营业的依据,无牌照者,则予以取缔营业资格的处罚。由此一来,这个工会基本上垄断了一省的补锅业务,特别是长沙城区的补锅业务。

抗战爆发后,常有补锅师傅出门期间被抓去当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共同商讨之后,公推彭明德、陈三光、彭万长、刘乾三等人赴茶陵找潞水头面人物彭祖年、刘非艰、段觉晓等人向县党部交涉,以“民众团体”的名义,申请筹备成立行业工会。民国三十年(1941年)正式成立“茶陵县镥锅业同业工会”。他们选举刘顺连为理事长,彭中元为工会秘书,无偿为会员服务。当时,登记入会的一共有168座炉子,每座炉子缴纳法币5万元作为成立大会聚餐及制备会员证的费用。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茶陵县镥锅业同业工会内部产生了矛盾:首团彭姓会员认为补锅师傅以彭姓的居多,理事长应由彭姓人担任,其他会员以第一任理事长“断文识字,为人清廉,人缘好,能团结会员”为由,不主张改选理事长。双方争执的结果是大家不欢而散,工会选举之事不了了之,存续6年之久的“茶陵县镥锅业同业工会”由此而自行解散。

作为一种传承有年的传统技艺,潞水补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依然盛行。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公社化时期之后,作为一种“副业”,补锅行业一度受到了限制,能出门的补锅师傅并不多,他们往往要持有大队开具的证明信,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生产队缴足“任务钱”之后,才能记上工分,参与生产队年终决算和分红。

上世纪八十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个体合法营业行为不再受限制,潞水补锅师傅在不误农事的前提下,纷纷外出营业,一度形成了一个新的外出镥锅高潮。但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新式家用炊具日渐取代了传统炊具,补锅行业也日渐没落。2011年,补锅手工技艺被列入首批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受到了政府及民众的保护,潞水下坊村村民尹福明被认定为这个传统技艺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