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的意义(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和之前学的《夸父日报》一样,也是从《山海经》中选出来的。精卫应该是《山海经》中最有名的猛兽。如果人们讲一个《山海经》的故事,首先想到的就是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原本是一个励志故事,表现了不畏艰难困苦,不畏暴力,持之以恒,最后把铁杵磨成针。但是因为汪精卫用了这个名字,后来提到精卫似乎有点奇怪,尤其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把一个崇洋媚外的同学叫做“精卫”,这才使之成为“精卫”

汪精卫的真名是汪兆铭。精卫是他的笔名,但他的笔名比真名更有名。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很久以前,中国人有“名和大小”,比如李白,他姓李,他叫白,他叫太白,他叫紫罗兰。我们通常叫他李白,很少提到他的字,更不用说他的名字了。但是苏东坡,他姓苏轼,字子瞻,东坡是他的名字,为什么我们通常说“苏东坡”

汪精卫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豪爽的少年。有一次,他企图杀死摄政王载沣,在狱中写了一首英雄诗:“慷慨唱燕城,做楚国的俘虏。”一刀急功近利,可以对得起年轻人的头。“我们不能因为人废诗就废词,因为人废词。这首诗写得真好。这四句大家都很熟悉,但这四句其实只是全诗的一部分。诗的前四句是这样的:“拿石头当妄想,你会伤心的。“一个人飞翔永不厌倦,羞于被海鸥浮起。”

这四首诗是汪精卫对精卫的赞美,当然是他自我野心的表现,带着一种自我标榜的感觉。汪精卫也是真的有才。孙中山遗嘱的作者是汪精卫。如今,很多人朗朗上口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出自他的手笔。只是可惜他没有想到自己成为了近代中国头号汉奸,玷污了精卫这个名号。性格永远比天赋重要!

我们来看看《山海经》精卫填海的原文,“有鸽子的山,上面有许多柘木树和鸟,看起来像黑色的,有白色的喙,光着脚,被称为“精卫”。是颜地的女孩,名叫女娲。女婴在东海游泳,溺水而不归。所以她是精卫,经常捧着西山的木石,好让她在东海生活。”

“法九山”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上面有很多柘树。”一提起柘树,我就想到北京的潭柘寺,这里有着数千株柘树的阻隔,甚至比北京的历史还要悠久。所以“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

“这里有鸟”,“燕”的意思是在这里,比如“心不在焉”,心不在焉,我听的时候经常说我儿子是“心不在焉”。山上有鸟,“形状黑,鸟嘴白,光脚”。鸟看起来像乌鸦,头上有图案化的羽毛,白色的嘴和红色的脚。

“它叫‘精卫’,它自称。这只鸟叫“精卫”,她的叫声似乎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精卫,精卫”。这有点像布谷鸟,它的叫声是“布谷鸟,布谷鸟”。

“是炎帝的女儿,名叫女娲”,炎帝最小的女儿,叫女娲。据说炎帝有四个女儿,其中前两个女儿没有名字,叫无名姑娘和赤帝姑娘。三女儿名叫姚姬,是女娲最小的女儿。

“女娲在东海游泳,淹死了但没有回来,所以她是精卫。”女娲去东海玩,淹死了,变成了精卫。我一直没想好是去东海玩还是去东海游泳,比如只是在沙滩上散散步,没有在水里游,但是赶上涨潮淹死了,你就不能说游泳淹死了吗?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只能在海边玩。

“西山的木头和石头经常被用来填充东海”,经常从法九山搬运树枝或石头来填充东海。西山对应东海,说明精卫不知疲倦,无所畏惧,坚定不移,锲而不舍。

事实上,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表现出一种精神,“知所不能”。这种精神或者这种价值观可能与现代人的观念不一致。现代人的想法可能是,既然我们不能肯定地实现它,我为什么要徒劳无功呢?为什么非要花无用的力气?古人所想的是,既然确定了目标,我就坚定地走下去,“虽有千人将死”,纵然有千难万险,“虽有九死,犹无憾”,这就是现在与古人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