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除皱手术(是谁杀死了下载软件?)
专业除皱手术(谁杀了下载软件?)
要不是今天QQ旋风项目组发来邮件,说腾讯的下载软件今年9月6日全面关闭,真想不到以前下载软件的企鹅。这样,环顾四周,下载软件的存在太薄,无法检测到。
问问自己,你上一次打开迅雷是什么时候?
从HTTP到BT
早在2002年,我就通过新安装的CTT 512K ADSL在家里下载了网络游戏客户端。在那个普遍禁用浏览器下载的时代,支持断点续传的下载软件几乎是每个网友重装系统后下载安装的第一个工具。NetAnts清脆的“Job finished”简直就是当时漫长等待后的精神慰藉。有多少人能体会到下载那一刻的完整人生,以及我迫不及待的打开包装就跑的感觉?
当时以netants和FlashGet为代表的HTTP下载软件的独特绝招,除了断点续传之外,还有一个多达5次分段多线程下载的杀手级工具。这种当时下载速度几乎翻倍的方式让人又爱又恨——亲人喜欢它提高下载效率,讨厌讨厌使用这类工具的人,对网站的吞吐性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后来很多网站在下载链接旁边特意标注了“本网站”。
紧接着,BitTorrent协议出现了,这种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带宽的P2P共享在几年内迅速获得了全世界网友的青睐:到2004年底,BT已经占据了互联网总流量的四分之一;到2009年2月,P2P网络流量占比已经达到一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接近70%。BT下载往往会吞噬整个网络,所以人们不会去追踪者站找种子,甚至会被别人嘲笑“你会上网吗?”
多少人的青春记忆离不开P2P下载。BT、ed2K和各种客户端在所有的歌舞声中,将下载的线上生活方式推向高潮。
不愿意分担麻烦?
然后,迅雷的野心让其渗透到P2P下载,在下载软件的圈子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P2P下载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共享。通过P2P下载后,用户需要继续让下载软件运行,并为其他用户提供上传,这样共享和加速的良性循环才能继续。
雷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默认情况下,软件下载后会切断上传,这让它受到了其他P2P下载客户端用户的批评,尤其是电驴,这也让它成为了吸血雷的昵称。此后,P2P下载客户端与传统的HTTP/FTP下载软件闹翻,这也使得FlashGet等软件断电,再次出现故障。
在国内fttp尚未铺开的情况下,为了避免ADSL上传负载造成的下行中断,在上传下载带宽始终不相等的情况下,选择切断上传似乎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后来迅雷用线下下载加速,甚至试图通过付费嵌入路由器来拯救国家。但今天看来,它只是为了更新以它为代表的HTTP下载软件的生命。
另一方面,P2P下载始终无法摆脱版权问题,更多的时间是在暗处度过的。人们用BT下载的印象,无非是为了收藏影视剧或者入手新的3A大作游戏。当然,还有很多令人兴奋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合法性往往无法用“此片仅用于学习交流,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这句话来解释。你辛辛苦苦下载了好几个小时的东西,你说可以删,谁愿意?
死亡的不是下载软件,而是下载行为本身。
然而,这些并不是下载软件衰落的真正原因。就像我们在最后一段说的,为什么要下载?我们下载的目的是什么?90%的人用下载软件下载游戏,9.999%的人用它在三流网站下载破解软件,剩下的0.001%大概是在玩软件里的下载速度列表。但是现在,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需求,所以我们可以让下载满足它们。
然而今天,接入我们每个家庭的带宽都可以从50Mbps开始计算,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下行速度可以超过150Mbps,流量越来越便宜。随着入站带宽的大幅增加,高清在线视频观看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同时,全球游戏行业的数字化发行能力也随着网速的提升而显著提升。Steam的实时下载带宽已经可以推高到3Tbps,玩家的版权意识增强,直播的趋势正在上升…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因素,实际上是扔进下载软件棺材里的一锹土。
如果非要说是谁杀了下载的软件,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帮凶。下载软件显然是一种自然死亡——因为如今先进的数字发行和流媒体功能已经让我们忘记了使用下载软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