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谁写的)
绿色比蓝色好(谁写的绿色比蓝色好)
说到成语“照在你身上”,大家自然会想到《荀子·劝学》中的那句话:“青,从蓝,比蓝更蓝;冰,水,但比水冷。”这句话告诉我们,长江后浪推前浪。只要你肯努力学习,总有超越前辈的时候。荀子和他的学生李斯、韩非、张苍也许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他们三人都师从儒家荀子。但一个辅佐秦始皇实现统一,一个成为法家大师,一个是编纂《九章算术》的数学家,汉朝宰相。
然而,在这样一句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俗语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它隐含着古代等级森严的“色彩等级制度”。
上图_孔子是医生,当医生是有车的。
众所周知,周朝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
人们不仅分为等级:皇帝、王子、医生、学者和庶人。
动物之间有等级之分:牛、羊、猪和狗。
餐具是分等级的:丁的珍贵可以象征天下,甚至让拿下中原;而那些也可以用来盛酒和米饭的勺子,现在要么用来漱口,要么变成痰盂。
出行方式也有不同层次:士大夫出行都要坐公交车,所以孔子独子孔鲤和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死后,孔子不愿意卖车给他们买棺材;
而走路是老百姓和小人干的,所以庄子的“骑自行车毫不犹豫”显得放荡不羁。
自然,连颜色和色彩都被划分为清晰的等级,即“正色”和“中间色”。
上图_锦衣卫飞鱼服实物图
上图_第二章蓝龙纹黑花丝绣晚清蔡赟金龙纹皇家服饰
正色有五种,即绿、红、黄、白、黑。中间色也可以称为基础色,有五种颜色由早期校正色混合而成,即红、绿、紫、蓝、黄。
但是,当严格的奴隶制开始崩溃,小手工业和小地主开始兴起时,染坊不可能染中间色,所以中间色开始指没有染成功的颜色。当然,按照周人的说法,这不是高低贵贱之分,或者说,应该是“各居其位,各行其道”按照高低贵贱的颜色,衣服正色穿着,他面前的衣服是中色系(上衣是中色系,下色系的衣服是中色系),这样就可以安安分分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然而,正如人不会在自己的位置上安定下来一样,颜色也不会在自己的位置上安定下来。例如,紫色是一种昂贵且难以提取的颜色,但它已被选为“中间色”。孔子是李周的忠实践行者,声称“君子不耻下问,红紫不以为辱”。即使你一个人在家,你也不应该穿紫色的衣服。但是光是孔子的力量就很弱。齐桓公的紫衣好,所以上上下下,全国人民都喜欢紫衣,所以“五行不可紫”。
上图_唐代女俑,带帷幔帽,紫衣
如果说在春秋时期,齐桓公还在担心紫色过度,口头上宣称“我恨紫臭”,那么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群臣共赴万劫不复是情有可原的。《九歌河伯》中的屈,“鱼鳞屋龙塘,紫贝鹊溪珍珠宫”;魏在水中。”赞美紫色的自然奥秘。
接替出任秦国丞相的认为:“我是个肥刺牙、骑马驰骋、金印玉玺、紫丝带、吃肉发财的人,还没当上主公。四十三年就够了。”如果你能成为一个腰缠金印紫丝带的有钱人,哪怕只能活43年,那你这辈子也无怨无悔。可见此时紫色的高贵已经深入人心。
孔子曾担心三件事,即“恶紫夺朱烨,恶郑声乱,恶口盖国。”但他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两百年后的秦朝,紫色作为一种中间色,并没有占据朱的位置,而是“木衣绣地,朱子盖地”,成为奢靡的代表;
郑伟的声音并没有取代高雅的音乐,反而是雄壮的大风阁取代了阿房宫的夜弦和管弦乐。不是说客的优势毁了国家,而是侍卫的砍柴成兵,把杆子露出来当旗帜,这是历史潮流的滚滚趋势。
上图_汉高祖刘邦(256年前-195年前)
秦朝灭亡后,由于铺张浪费,不关心人民的权力,楚汉相争,赤县神州再遭灭顶之灾。汉朝建立后,民生衰落。连汉高祖刘邦都找不到四辆同色的马来车。有些大臣只能骑牛车去朝堂。汉朝面临着恢复民生的紧迫任务。
以汉文帝为代表的一批帝王大臣,因此提倡节俭,要求后妃自己养蚕织布,提倡薄葬。奢靡的紫色无处可寻,包括丞相在内的所有高官都是银嫔妃。但经过多年休养生息,财富越积越多,内无百家争鸣,外无匈奴之患,奢靡之风渐起。
以“肥环瘦燕”著称的赵,是韩承弟的妃子。汉成帝出生时,赋、大司空和赋赋复位,都给了金银子丸。从那以后,紫色在有钱有势的家庭中光明正大地出现了。
上图_刘骜(51年前4月17日-7年前),即韩承弟。
门阀家族兴起时,颜色不仅分为“正色”和“间接色”两个等级,还与其他分为369等。
魏文帝曹丕在采用“九品”制度时,首先提出用“紫、红、绿”三色作为九品的区别。然而,官阶与官服颜色挂钩的制度化是在唐朝形成的,随后是宋、元、明时期的唐朝制度。“三等官服紫,五等官服猩红,七等官服绿,九等官服蓝”是唐朝的制度。在我们熟悉的著名的琵琶行中,白居易一听到琵琶女的音乐就哭了,以至于“此九江官。我的蓝袖子湿了”。当时,白居易被贬谪。作为官员,他只穿了一件蓝色的衬衫,错过了长安城“绿门柳枝弱,东风吹如金”的场景。
上图_宋代官服官员
宋元时期也大体沿袭了唐朝的制度,但有所简化。比如宋代规定三等以上为紫色,五等以上为朱色,七等以上为绿色,九等以上为青色。宋神宗变紫的不止四件,变猩红的不止六件,变绿的不止九件。
元代简化,五品以上为紫,七品以上为紫,九品以上为绿。明代简化为五品以上紫品、六品、七品朱红品。
清代没有沿文章的颜色系统,但以冠顶区分:
帽子顶部镶嵌宝石:第一颗是红宝石,第二颗是珊瑚,第三颗是蓝宝石,第四颗是青金石,第六颗是青金石,第七颗是素金,第八颗是阴纹金,第九颗是阳纹金,没有顶珠的没有官品;
冠上插有羽枝后,由六级以下的蓝羽和五级以上的花羽制成;
华凌有一只眼睛,两只眼睛和三只眼睛。除了皇室成员和满清贵族之外,能得到花翎两三眼的肯定是有大成就的大臣,从此备受推崇。
上图_华凌(清代贵族冠饰)
上图_戴着三眼花羽毛的清官
然而,近代以后,颜色之间的等级从此消失了。颜色是无知的,但人们给它添加了太多的意义。黄色过去代表皇帝,穿上黄袍意味着反叛。肥皂白色曾经代表布衣中的平民,“我们之间没有丁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只有在没有等级制度的今天,色彩才能得到解放。既没有“红紫色”的恶名,也没有“红紫色满满”的虚荣心,而是所有的爱,都在心安中盛开。
正文:杨端和
参考文献:
[1]方等《晋书》
[2]钱大昕《十驾狱新记》
[3]沈从文的中国服装史
[4]吴宇航,《论先秦时期的紫色》
[5]萧诗梦;吴勇;张一舟:先秦“正五色”色相考
[6]张琼《清代文官制度与官僚等级制度的互动》
[7]曾磊对秦汉时期紫色观念的演变
由历史大学堂团队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