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修改在论文写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论文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由于不重视论文的修改,很多作者的文章面临着“选题有价值,但仍旧发不了C刊,只能投稿普通期刊”的困境,尤其是在C刊退稿意见较为笼统的情况下,很多作者也不清楚如何修改,才能让普刊水平的论文达到C刊发表的要求。

因此,本文以引言修改为例,选择一篇初稿处于普刊水平,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从形式规范性、递进逻辑性、语言易读性三个方面分析如何确定修改策略,使论文经过修改达到C刊录用水平(为保护作者隐私,以下讨论均已匿名化处理,且仅供学术交流,暂不提供案例资料或论文下载)。

此处选择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期刊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1)该篇文章初稿经外审专家评级为“选题具有价值,但需要大修后方可投稿”,与大部分投稿C刊被拒的文章的质量水平相符,具有研究的代表性。(2)该篇文章从初稿到终稿,每一步均按照审稿意见做出了较为明显的修改,最终投稿C刊,且终稿与期刊刊文内容差别不大,从而证明了修改的有效性。

一、形式规范的修改:前言五要素是否齐全

论文修改遵循从框架结构到内容逻辑的顺序。比如,引言修改的第一步,是判断引言的框架结构是否齐全。引言的框架结构包括五要素:研究背景、研究主题及其重要性、文献梳理、文献批评、研究思路。通过对作者第一次发来的稿件进行审改,我们可以发现引言存在的问题:(1)研究背景、研究主题及其重要性这两个要素缺失。从第二段内容来看,作者似乎是想研究《高老头》中傅雷的翻译,但第一段却直接以“代词”引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傅雷与另外两位译者的人称代词翻译隐化、显化比率是否具有明显差异,哪位译者的人称代词使用更接近原创汉语的风格?”,缺少对“傅雷翻译作品”这一主题的介绍,研究问题提出较为突兀。(2)研究思路介绍较为笼统,看不出本文研究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在最后一句介绍“本研究中将基于自建一对三平行语料库《高老头》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而没有写清楚本文自建平行语料库是研究什么内容,使得正文框架结构展开缺少依据。

文章修改前:

代词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人称代词是语言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成分。法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这个差异之下,在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中,人称代词翻译呈现显化还是隐化?法汉之间的人称代词翻译是否(与英汉之间的人称代词翻译一样)存在语际隐化,类比显化?傅雷与另外两位译者的人称代词翻译隐化、显化比率是否具有明显差异,哪位译者的人称代词使用更接近原创汉语的风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语料库翻译研究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以来,国内英语学科研究领域对英汉或者汉英翻译中的代词翻译进行了诸多研究。王克非、胡显耀(2010)利用北京外国语大学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任小华(2015)基于浙江大学汉语译文语料库和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进行了人称代词英汉翻译中的宏观考察;邹积铭(2014)聂彬,张凌(2019)等利用自建语料库选取某一英语小说的汉译、或者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以具体案例来研究英汉或汉英翻译中人称代词的翻译特征。但是对于法汉或者汉法翻译之间的代词翻译研究还鲜有发现。本研究中将基于自建一对三平行语料库《高老头》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第一步修改后:

傅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傅雷“神似”特色的翻译作品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宋学智:2020)。自1979年以来,傅雷翻译研究逐渐兴起,傅雷的翻译风格也一直备受关注。罗新璋(2017)评论傅雷的翻译风格:传神,像临画一样,形似神似浑然一致。金圣华(2006)评价“傅先生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见长,因而形成了‘傅雷风格’,其译文尽量合乎中国固有的语法,善用成语而绝少病句”。许钧(1986)指出:“傅先生的译文用句简短、轻快;用词丰富、多彩,多四字结构,节奏感强,这一语言风格贯穿于他的译品之中”。以上研究者都对傅雷翻译风格做出了诸多探索;但这些研究都基于文本阅读的直观感受,缺乏对所读文本全面整体的量化证据,难以避免主观和片面的判断。而缪君( 2011)基于《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章《黎明》的源文本及三个汉译本语料库对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检索统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 “傅雷的翻译为三者中最自由的,他强调了对原文意思的转换,而非是对原有句式进行照搬。”这是基于语料库的傅雷翻译风格实证研究的有益尝试。然而这个研究中宏观语言特征量化数据不够全面,微观特征的人称代词对应翻译的分类比较粗略,同时缺乏译者风格成因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也没有引入统计学的检验方法证明不同译本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鉴于此,我们将选取《高老头》的傅雷译本和郑克鲁译本(下文中分别简称为傅译本和郑译本)考察其宏观语言特征,并从微观上考察两个译本中的高频词类——人称代词的翻译,及四字结构的使用;通过傅译本与原文本、与郑译本、与原创现代汉语小说的语际和语内对比,来描写傅雷的翻译风格,并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理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解释傅雷翻译风格形成的原因。

经过第一步修改,引言形式基本规范。我们可以看到(如上表第二行),作者充实了研究背景、研究主题及其重要性、研究思路的介绍,比如引言开头先写“傅雷翻译风格….一直备受关注”,从而本文选择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之后围绕这一主题梳理文献,并进行文献批评,最后推导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引言五要素基本存在。

二、递进逻辑的修改:研究问题的推导过程是否有依据

引言修改的第二步,是判断引言的内容是否存在递进逻辑。引言的内容逻辑指的是研究问题的推导过程。引言的作用是告诉读者为什么这一研究很重要,所以引言内容的递进逻辑体现在研究问题的推导过程。通过作者第一次修改后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引言存在的问题:(1)文献述评与文献梳理略微脱节,且缺少依据。作者在文献述评部分提到“已有研究中,宏观语言特征量化数据不够全面,微观特征的人称代词对应翻译的分类比较粗略,同时缺乏译者风格成因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也没有引入统计学的检验方法证明不同译本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一观点是如何得到的?作者在前面文献梳理基本是梳理的已有研究的观点,所以看不出已有研究是否数据不全面、分类较粗略等问题,文献梳理与文献述评的递进逻辑不强,且这些观点基本只是作者主观判断,未给出关键解释。(2)文献述评与研究问题略微脱节。比如,作者通过对“傅雷作品风格”相关研究的梳理,指出他们研究存在的不足,比如数据不全面、分类较粗略、缺乏译者成因分析、缺少统计学检验等等,之后提出本文将研究“宏观特征、人称代词、译者成因分析”等内容,而针对“数据不全面、分类较粗略、缺少统计学检验”等不足,本文将如何弥补?没能体现出来,导致研究问题推导过程严谨性不足。

第二步修改后:

傅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傅雷“神似”特色的翻译作品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宋学智,2020)。自1979年以来,傅雷翻译研究逐渐兴起,傅雷的翻译风格一直备受关注。许钧(1986:60-61)指出:“傅先生的译文用句简短、轻快;用词丰富、多彩,多四字结构,节奏感强,这一语言风格贯穿于他的译品之中”。金圣华(2006:224)评价“傅先生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见长,因而形成了‘傅雷风格’,其译文尽量合乎中国固有的语法,善用成语而绝少病句”。罗新璋评论傅雷的翻译风格:“传神,像临画一样,形似神似浑然一致”(丁雪,2018)。以上“传统的翻译研究仅依靠随机的举例,靠研究者自身经验性的判断,缺少量化数据的支持,不仅研究范围受限,评述的客观性也难以保证”(李婵,2018:79)。“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与发展,学界愈来愈认识到语料库方法在提高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科学性和客观性方面的重要价值,开始运用语料库方法开展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胡开宝、盛丹丹,2020:19)。基于语料库的傅雷翻译风格实证研究也随之出现。缪君(2011:384)基于《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章《黎明》的法语文本及傅雷、韩沪麟和许渊冲三个汉译本语料库对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检索统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傅雷的翻译为三者中最自由的,他强调了对原文意思的转换,而非是对原有句式进行照搬。” 王秋艳、宋学智(2020:103)运用语料库方法,从词汇与句法层面对比了傅雷和穆木天翻译的《欧也妮·葛朗台》译本,发现“从整体上来说,傅译呈现出隐化的趋势,从细节上来看,该译本词汇多变,语气丰富,多采用符合汉语表达规范的句式,具有一定的归化倾向,对原文句法结构的传达不够充分。”以上基于语料库的傅雷翻译风格研究从词汇与句法层面进行了探讨。那么从语篇层面来看傅雷的翻译会呈现什么风格?基于语料库的傅雷翻译风格研究能否验证传统傅雷翻译风格研究的结论?基于语料库的傅雷不同译作的研究是否有傅雷翻译风格的共性发现?鉴于此,本研究将从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分析傅雷的翻译风格,以期回答以上问题。

韩红建等(2019:88)认为:“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应从词汇、句法和语篇、语义层面与相邻学科交叉,引入熵值、重复率、相似度、句法依存、译者情感‘指纹’、译本情感效度等参数概念和内容……。”因此,本研究将重点结合语篇衔接连贯理论分析《高老头》汉译本的衔接连贯特征,同时从词汇与标点符号使用的角度,通过定量分析加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汉译本对于原文本情感传达的效果,以期为译者翻译风格的语篇层面研究,尤其是为译者情感“指纹”研究探索新的路径。

经过第二步修改,研究问题的推导过程基本补充依据,递进逻辑基本强化。我们可以看到(如上表),作者引用了李婵(2018)、韩红建(2019)等学者的观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了文献述评的依据,并将研究内容的表述调整为“从词汇与标点符号使用的角度,通过定量分析加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强化了研究问题提出前后内容的递进逻辑。

三、语言问题的修改: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是否合理

引言修改的最后一步,是语言问题的修改,即判断引言段与段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容是否合理科学。经过前两步修改,引言的形式和结构基本调整完毕,但通过第二步修改后的内容,我们仍发现引言存在细节性的问题:(1)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混杂,段与段结构不合理。比如,作者第一段既提出了研究背景,又进行了文献梳理、文献述评,以及本文研究内容的介绍,第一段冗长。(2)文献梳理缺少分类,句与句之间递进不合理。比如,“自1979年以来,傅雷翻译研究逐渐兴起,傅雷的翻译风格一直备受关注。许钧(1986:60-61)指出….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与发展,学界愈来愈认识到语料库方法在提高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科学性和客观性方面的重要价值,开始运用….”,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研究发展的进程来梳理文献的,但缺少对文献主题进行归类,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阅读的难度。

图1 CSSCI来源期刊《外语电化教学》刊文引言部分 (第三步修改后)

经过第三步修改,引言部分基本修改完毕,达到了C刊录用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如上图),作者重新安排了段落之间的内容,将两段拆分成了四段来写,第一段主要写研究背景、研究主题及其重要性;第二段进行文献梳理,且在段首总结出文献研究的两个阶段;第三段通过文献述评推导本文的研究问题;第四段具体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

综上所述,论文修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形式规范、递进逻辑、语言问题等步骤,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同时,由于作者自身条件及稿件质量水平的不同,每一步修改策略可能又会拆分成几次修改过程。但值得骄傲的是,每一次修改,都是论文真实性增加的过程,也是作者思考和重新创作的过程,在最终修改结束前,你永远不知道你的论文可以多么优秀。

作者:岳鑫鑫(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一编辑部主任)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