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最惨创业者”:伪装的道德,轻松绑架了契约精神-冯金伟博客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作者李永华

  “最惨创业者”事件反转后,与之前舆论对浙江科发资本的声讨浪潮一样,愤怒的靶子转而指向了郭建本人,多关注于他的校园贷罪恶。

  一篇自媒体爆文,像是导演了一出全网闹剧,占用了大量公共舆论资源,最后以发文者的劣迹被扒出、吃瓜群众口诛笔伐而告终。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事实上,在舆论事件爆发后不久,当事方浙江科发资本就发布了一篇《郭建,你能说句真话吗?——澄清事实,十问郭建》,事无巨细、罗列了大量证据来说明郭建是个谎言缔造者。

  而把郭建校园贷事件与科发资本的这篇长文结合在一起看,到了这个节点,也许愤怒的批判不再必要,更应该注意到,郭建事件背后,反映的是轻而易举伪装的道德对创业创新大时代最重要的底层契约精神的亵渎。

  一、对契约精神的蔑视,从来没有这么“完美”过

  契约精神有很多种解释,但归根结底,无非都是“按事先约定的规则行事,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到今天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契约精神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有效运行的根本支撑之一。

  然而,在当下投资、资本市场环境中,对契约精神的践踏屡见不鲜,妄图以“聪明”对抗契约来获取额外的、不正当的利益。好在,随着法治社会的完善,这种可能导致商业社会陷入恶性循环的做法,已经被极大程度制止。

  在所谓“最惨创业者”事件中,法院对科发资本与郭建的民事诉讼已有判决,郭建跳出来叫苦,是建立在法院要求其执行协议条款的基础之上。

  换言之,法院在要求郭建履行自己签订的契约,郭建不服,在文章中大谈自己如何被挖坑,试图以舆论博取同情,对抗契约,这是典型的“聪明”玩法。

  可能是郭建认识到自己在法律层面理亏,所以他在文章中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说明自己当初是被挖坑、被套路所以签订的对赌条款,来试图说明契约本身的不正当性,这在很多案例中也经常发生。

  但是,暂且不说法院的判决本身已经否定了他这种意图,仅从科发资本所罗列的证据中,也可以发现郭建在撒谎。

  郭建的弟弟郭旭作为知名律师在科发入股雷龙公司时就担任公司监事,在许多关键节点上,郭旭都是当事人。而且,在入股协议中,郭建等人曾做过这样的改变:把回购义务由创始人改为公司,懂行的都知道,这意味着个人不再承担创业的风险(标黄部分为郭建方修改内容,图片来源:科发公众号)。

评“最惨创业者”:伪装的道德,轻松绑架了契约精神-冯金伟博客园

  只不过,后来这个改变没有得到科发资本的认可,双方协商后又改为创始人承担回购义务。

  这说明,郭建在可能的外力支持下,不仅懂法,而且善于用法,所谓被挖坑是完全不存在的。也由此,郭建试图用对契约本身的质疑来推翻契约、背弃义务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这些年来,创始人为了更好地融资、推动事业进步,由个人承担回购义务的并不少见,在创业失败后,他们遵照契约主动承担义务,哪怕面对巨债。

  最典型的,例如万达公子王思聪,在熊猫破产后,个人负债数亿,被限制消费,仍想方设法筹钱还债;还有网红明星罗永浩,为了履行契约义务,出道进行直播挣钱,很多之前不太喜欢他的人也站出来认为他有义气、敢担当。

  到了郭建这里,一篇网络爆文似乎就想扭转乾坤,不得不让人感叹反差太大。

  而说到爆文,郭建能够在法院判决之后成功引发舆论关注,让不明就里的观众替他呐喊助威,与他所撰写的文章“质量”密不可分。

  郭建几乎写出了一个完美的吸引眼球的故事:

  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中国最惨创业者”,一上来就引发强烈关注;

  有可以制造的“认知冲突”,都被“赶出”公司 3 年了,还要我负责,“太冤了”;

  有数字上有点吓人的债务,3800 万,家中老小怎么办,日子不能过了;

  有公用的靶子,“万恶的”、“嗜血的”的资本,引发广泛对立情绪……

  可以说,郭建写出了一个完美的故事,成功地用伪装的道德绑架了契约精神,这方面,他的《最惨创业者》可能要成为“教科书”让人模仿。

  二、契约精神不只是为了正义,更是为了保护创新浪潮持续向前

  契约精神只是为了一份公平和正义吗?

  这只是宏观上的结论,具体到不同的行业里,契约精神有着自己的价值。可以说,在当下中国创业创新浪潮如火如荼的今天,契约精神成为保护这个浪潮持续向前的守护神之一。

  郭建能够博得广泛的同情,某种程度上是“道德丛林法则”的表现,看得是谁能够最先占领道德制高点,谁就有了颐指气使的资本。

  医院里的医闹现象屡禁不止,原因就在于谁弱谁有理的“道德丛林法则”,让装可怜、只写一面之词的医闹团队可以不断从医院捞到好处,使医闹几乎成为一个产业,院方在舆论夹击下有苦难言,常常是破财消灾。

评“最惨创业者”:伪装的道德,轻松绑架了契约精神-冯金伟博客园

  在创业投资领域,这种“道德丛林法则”又被拿出来对抗契约义务,一个装扮成弱者的创业者控诉资方,试图逃避契约义务。

  而令人有些遗憾的是,事情的反转也并非因为大众对契约精神的关注,除了零星的发声(例如锌财经提出质疑),这件由“道德丛林法则”而起的事件,最终还是由“道德丛林法则”而反转。

  除了违反竞业禁止协定、在位时兄弟与父亲成为同业竞争公司的股东、离开后干脆自己做起了同业竞争公司的法人,真正让郭建道德制高点崩塌陷入舆论的疯狂攻击中的是令人不齿的校园贷事件。

  相关资料显示,从雷龙公司离职后,郭建带走多位业务骨干加入爱财公司,校园贷产品爱学贷等做得风生水起。2019 年《凤凰财经》报道,一名西安 21 岁女生从爱财旗下另一款产品“爱又米”借款数千元,结果到了 2019 年这笔欠款变成了几万元,该女生不堪重负,选择跳楼自杀。

  不得不说,郭建是个商业鬼才,在做校园贷的同时还上马了大学生兼职平台“菁彩网络”,然后将之并入爱学贷,这种把缺钱大学生导入校园贷平台的做法算是不错的商业逻辑,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道德和法律的话。

  
评“最惨创业者”:伪装的道德,轻松绑架了契约精神-冯金伟博客园

  (图为爱财科技提供的通稿,在多家媒体发布)

  总体而言,郭建由道德起,被道德打倒,这其中较少人去关注他与科发资本合法的契约。

  也许我们更应该用契约精神去看待这件事。须知,保护正常的契约履行,不给予任何逃避法定义务的借口,实际是在保护最基本的投资创业规则,任何一方在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有契约来守护。

  而更进一步看,这种底层的契约要求,有时候也高于所谓道德人情。

  即便科发方面大发善心,即便它在郭建裹挟的舆论压力下愿意让渡法院已经判决的部分权益,它也仍然必须要要履行契约,因为作为资方,在它背后,还是各种付出真金白银的投资者,科发与这些投资者也是有契约的。

  在任何的环节上遵守契约,这是支持创新浪潮向前的基本机制。

  缺失了这种底层化的契约理念,商业模式创新、技术进步甚至产业升级可能都缺乏保障。

  三、建立契约思考方式,没有那么难

  对于大多数吃瓜群众而言,对待这种争论,更应该建议契约的思考方式,多追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是被情绪带动,被隔了流量的韭菜。

  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大量的信息涌入网络,反而因为用户接收信息的总量有限而造成信息不对称。最好的方式,就是“兼听则明”,未必一定要先去相信哪一方,但多看几个信源和文章,两边的内容都看一看,得到更充分的信息,才能有更客观的判断。

  而多数创业创投圈的争论,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对契约是否愿意遵守上。

  互联网最经常出现的反转都是如此,无非是别人找到了更多的信息而已。在“最惨创业者”事件中,科发方面的“十问”还原了更丰富的内情,关于郭建,更立体的信息表达出来,校园贷固然可恨,逃避契约义务才是根本。

  而一旦我们个人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去判断是非时,不妨选择相信司法的判决,庞大的卷宗,双方厉害的律师反复较量,最终法院下达的判决,无疑会比我们自己更准确、更客观地还原契约的真相,郭建二审败诉已经是很好的证明,只不过因为热文我们较少去关注了。

  最后,就是在根本上改变重契约要义、轻契约形式的思维习惯。中国人被认为是具有极强的契约精神,守信重义是传统美德,但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大众都不怎么注重协议、合同等契约形式,觉得口头上说了就可以了。

  郭建在热文中也多次强调自己有被口头承诺过,但对于大众而言,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是说的真话还是假话,既然如此,相信纸面的协议就最为可靠。在任何时候,契约形式都是法律能够保护契约精神的承载物,也是我们看待一件有争论事件的重要依据。

  毕竟,在一大堆说法面前,如果我们不知道信谁的时候,相信白纸黑字的条款肯定不会错。

  【钛媒体作者介绍:泛财经新媒体。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