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关系是中国行政立法的重要依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冯金伟博客园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冯金伟博客园

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家族血缘是古代氏族社会的遗产,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古代文明社会相比,属于“古代亚洲”的中国社会保留了更多的家族血缘关系。在农业社会长期的自然经济状态下,这种原始的家庭血缘纽带从未被私有制的利刃完全切断,因此在整个文化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了解中国的家族血缘关系,谁就掌握了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

所谓家庭,就是由男女婚姻关系衍生出来的社会群体。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宗法社会中,男性在家庭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易传。序卦曰:“有天地,便有万物,便有男女。有男有女,然后是夫妻,然后是父子。有父子,然后君臣,然后上下。有上有下,再有礼仪照顾。”换句话说,自然界还有其他的“天地”,和家庭中的“夫妻”,国家中的“君臣”是一样的。

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冯金伟博客园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冯金伟博客园

从周朝的史料来看,由氏族首领演变而来的国家统治者采取了诸侯分家与原土著势力承认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根据血缘亲属关系,将一部分土地分给子女;另一方面,它承认当地宗族势力的法律地位。理论上讲“世界上没有土地”,土地属于国家而非私人,但实际上王公贵族对土地拥有世袭的控制权和使用权,从而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血缘性和地域性很强的“宗法”管理体制。

在宗法制度下,从皇帝到百姓,可以合成一个大家族。一个大家庭的成员通过他们对族长的亲疏来决定他们的地位。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形权力结构。塔的每一部分都可以看作一个家族,家族之间有着明确的血缘关系。这种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已经渗透到整个中国社会。

在这种权力结构的底层,老百姓的“普通”一词显然具有“老百姓”的血缘意义。这意味着血缘关系网络中的直系分支越近,在权力关系中就应该越重要;血缘关系网络中的旁支越多,就越应该在权力关系中占据次要地位。

表面上看,《国》只是一个放大的“家”,《和他的大臣们》只是放大的“父、父、子”,但实际上,这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已经悄然过渡到剥削与剥削、压迫与压迫、奴役与奴役的阶级关系。

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冯金伟博客园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冯金伟博客园

中国古代的阶级社会,始终与盘根错节的血缘关系交织在一起,从而笼罩着一层温暖的伦理面纱。国王不仅是威严的统治者,也是仁慈的父母;人不仅是被动的奴隶,也是主动的主体。说白了,国王是父亲,臣民是儿子;君王对待儿子要对臣民负责,臣民对待父亲也要为君王服务。

正是在这种“家”与“国”融合的权力关系中,以亲子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儒家思想应运而生。翻看儒家经典,直接谈政治制度的话不多,大多是谈父孝、兄弟朋友之礼、夫妻之顺从等孝道。这种孝道恰恰是宗法制度存在的基础。孔子说:他也是个孝顺的兄弟,但善于犯罪的人是新鲜的;犯罪不容易,但善于作乱的人不会有。君子之作必不可少,但他是天生的。孝也是仁的基础和?这就是“论语一半治天下”的秘诀。

孔子的一生,以“克己”为己任。“礼”的关键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来区分高低贵贱,千万不要弄乱了规矩。不仅仪式套路,快感也是定制的。音乐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表现身份。周“礼乐制度”思想的特殊功能是稳定和强化等级金字塔。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果说家庭制度是男权社会的基本结构,那么儒家思想就是把家庭关系放大到国家本位的胶水。家庭血缘的基本单位,如同一块砖一块石头,为封建政权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儒家会自觉不自觉地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权。正是两者的巧妙结合,使中国社会长期形成“超稳定”的封建格局。

严格来说,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而非社会契约基础上的“国家”,与其说叫“国家”,不如说叫“国家”。“社会”是土地神,“小米”是谷神。古代国王祭祀国家,用来指国家政权。这显然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大相径庭。

这种区域性和血缘性的国家概念与基于代议制民主的国家权力概念相矛盾。在这种状态下,公民不是国民,而是贵州的朝臣、庶民、领袖。他们最大的梦想是有一个好皇帝和一系列的父母;他们最大的希望不是民主,而是各级官员是人民的主人;他们最大的职业就是为朝廷做贡献,从而“侍奉”国王。正是因为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土壤中有着特殊的文化观念,所以近代中国的“共和”之路才会如此艰难。

在宗法文化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国家的政治结构只是家庭中男性权力结构的扩大。虽然女性家庭成员在权力金字塔中没有地位,但她们在社会网络结构中有一席之地。这一点在“五服关系”中非常明确。

所谓“五服”,是一种古代的丧制,定义为五个名称,即丧、丧、大成就、小成就、刺痛,统称为五服。哀悼者穿的不同服装显示了他们和死者之间的血缘关系。除了五件衣服,最多是同姓,家人,邻里乡亲。

和男权社会的权力金字塔一样,五服关系表依然显示出男权文化的特征。然而,在五大服务网络中,女性社会成员毕竟有一席之地。这种地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与家庭的血缘关系,二是自己与家庭的婚姻关系。对于男人来说,血缘关系比婚姻更重要;对于女人来说,婚姻比血缘更重要。在五服关系中,和死者最亲近,葬礼最重的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他的妻子。如果权力金字塔体现的是“父子、君臣、君臣、上下”的权力关系;那么五服网就体现了“男女然后夫妻,夫妻然后父子”的社会关系。

五服关系不仅体现在丧葬制度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发挥作用。一般来说,五服内的人不仅一起祭奠死者,还一起祭拜祖先。就像祭奠逝者一样,祭拜祖先时,由于与祭拜者的距离不同,人们占据的位置不同,穿的衣服也不同。这种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丧葬祭祀活动,既要在家庭内部产生凝聚力,又要表现出家庭内部的等级性。这种凝聚力和等级性的辩证统一,才是儒家“仁”的关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的关系。作为亲戚,他们距离不同。儒家所谓的“爱”,不是一种没有差别的“兼爱”,而是一种有差别的“仁”。如果把五件衣服之间的关系看成同心圆的波纹结构,“仁”就好比一块石头扔进水里产生的波纹:离圆心越近,波纹越高,爱的势能越大。从理论上讲,儒家的爱从内到外是没有止境的。孟子称“老吾老,人老矣”;“年轻,年轻,年轻”就是这种观点最好的表达。这种基于宗族血缘的“仁”,不等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不等于现代的人道主义。由于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它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局限性。

这种差异和局限,会在人格独立和执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具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人身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独立人格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权利意识是同构的、相互的;在被家族血脉笼罩的中国人眼里,人不仅是人格不平等,法律权利也不平等。因此,在权力金字塔中,有一句老话叫“刑不及医,礼不及庶人”;在五福的网络里,除非万不得已,人们都不好意思撕破脸皮打官司。在这个爱穷礼尚往来的社会环境中,中国人一直缺乏西式的人权观念和西式的法律意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相对于其他文化环境,儒家文化圈的劳资摩擦一般较小,但人际成本相对较高。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习惯于餐桌上人际关系的口头承诺,而不相信法律保护的社会契约。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冯金伟博客园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冯金伟博客园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网状的家庭亲属关系结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凝聚力,有其积极的意义。禁止五服内通婚不仅在遗传学意义上是合理的,在文化学意义上也是开放的。通过与不相关的外人通婚,可以将新鲜血液注入家族血液。从历史上看,所谓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甚至作为主体的汉族,也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一直以接受、包容、消化其他外来文化为特征,这也是为什么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后并没有灭绝中国,反而被他们同化了。这种文化融合可以在意识形态上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一旦有外来入侵,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像保卫自己的家庭一样保卫自己的国家。很难想象没有这种特殊的力量,中华民族还能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