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学习目标
  • 了解作者
  • 文体知识
  • 背景资料
  • 文本和详细注释。
  • 重难点分析
  • 主题概括

学习目标

1.熟记“篇”、“篇”中的“谚”、“农谚”中的“皮”、“萧声”中的“皮”的读音;熟记“飘动”、“消失”、“萌芽”、“悬殊”的字形;理解“消失”、“草长莺飞”等成语的含义;记住关于竺可桢的文学常识。(关键)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所阐述的东西。(重点和难点)

3.明确文章的解释顺序,掌握课文的解释方法。(重点和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和论证的科学态度。(识字)

了解作者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现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欧芳是浙江绍兴县东关镇人。它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作出了重要贡献。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长期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的先导。终其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文体知识

解释性文本的分类:

按解释对象分为物解释和事解释。

按语言风格分:浅显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按描述特点:自然科学描述,社会科学。

描述顺序:时间顺序,空之间的顺序,逻辑顺序。

方法:举例、比较、列举数字、定义、画图表、模仿、引用等。

背景资料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为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致力于冬小麦、棉花和水稻的物候观测。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我国常见的物候观测类型。竺可桢率先撰写了关于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科普》。1963年第一期发表了他的《一门硕果累累的科学——物候学》,也就是这篇文章改写的原文。

文本和详细注释。

重难点分析

把文章标题改成《一门肥沃的科学——物候学》怎么样?文章标题中使用“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太好。自然的语言将自然拟人化,使物候生动有趣,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启发性。

主题概括

本文将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自然的语言\”,阐述了物候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以及物候研究的意义,倡导进一步加强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