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科学发展至今,已经足以让许多从前遥不可及的幻想化作现实,然而在某些领域,我们至今依然是一片空白,可以说没有任何本质性的进步。这当中就包括和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的记忆环节,能够证明我们自身存在的唯一符号。

方便创作的万能补丁

  从电影到游戏,已有不少经典作品以记忆本身作为故事开篇的引子,进而关联整部剧情。失忆、幻觉、多重人格、这些在现实中难得一见的情况在科幻作品中俨然是信手拈来,或者干脆直接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种种关于记忆的操作,复制传送、改写消除,成了可以任意自圆其说的方便设定,尤其在恐怖作品里已经成了编剧解释一切剧情矛盾时的万能补丁。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游戏与电影中的启示-冯金伟博客园
《搏击俱乐部》就是多重人格类电影的代表

  从现实层面,多重人格,或者说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当然不会有作品里那么典型的表现,失忆症也不会刚好就让你失去某个特定部分的记忆还不影响正常生活。人类进入现代医学的领域后开始全面意识到记忆来自脑部,又经过足够漫长的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才能初步了解大脑皮层中一些对应的功能,而如果要再进一步,想要了解清楚记忆以怎样的方式存储在神经元,只怕所付出的时间代价不亚于星际旅行、人工智能等方面。

  世界著名的脑神经学鼻祖彭菲尔德在20世纪中期首次对高级大脑活动做了深入研究,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了解到受试者可以因而获得不同的感知,气味、声音、颜色等以往的记忆碎片能够一一再现出来,因而彭菲尔德在1954年提出了“中央脑系统学说”。这一学说认为:颞叶和间脑的环路是人类记忆的主要区域,如同一个录音录象装置把人的全部经历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被人主观意识到,但它的确是客观地实现了。因此,对这一区域施加特殊的刺激时,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回忆的往事便被回忆起来。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游戏与电影中的启示-冯金伟博客园
“缸中之脑”

  很长时间里人们对此并未异议,因为这听起来完全符合人类对大脑的认知。不过在80年代后期有部分学者开始认为记忆涉及到微观世界更为复杂的物质规律,试图将记忆定性为更为高级的活动,尽管基本停留在假设阶段没有证实,但也给了不少科幻作品以启发,在小说游戏里提出了不少听起来颇为玄妙的理论,比如人类记忆能实现超距作用完成跨时空传递信息,能作为强观察者干涉被观测粒子的数值变化,能作为多个平行世界决定世界线的收束等等——这部分还是姑且看看热闹就好。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游戏与电影中的启示-冯金伟博客园
记忆无疑来自脑部,但脑部的复杂让我们迄今对其知之甚少。

Via:网易游戏 标题、配图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