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喜欢上了 OPPO Reno 手机后背的一个小圆点,可起因却不是它的外观。

  在 OPPO 官方介绍中,这个用弧面陶瓷制成的、有点类似当年索尼爱立信 Logo 的绿点,是 Reno 手机设计上的点睛之笔。设计师希望让它微微托起手机的背部,以防止出现摄像头和背部磨花的情况。

  但真正上手使用期间,我发现每当我的手指划过手机背部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摩挲这个小圆点,还会有一种想将它「抠」下来的欲望。

  这背后或许有什么缘由。

总喜欢抠各种手机按键?这是你未察觉到的小心思-冯金伟博客园

  类似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当年黑莓手机上的轨迹球,诺基亚 N73 中间的小摇杆,以及初代 iPhone 上的实体 Home 键。

  如果你也用过这些手机,那多少也有过用手指摩挲、滚动、旋转和按压这些小部件的习惯 —— 哪怕是某一刻你的双眼并未注视着手机,仅仅握在手中,这些行为依旧会发生。

总喜欢抠各种手机按键?这是你未察觉到的小心思-冯金伟博客园

▲ 图片来自:Giphy

  苹果的 AirPods 保护盒也是个例子。有人觉得它和开盖式的打火机设计思路异曲同工,是因为「打开、合上 AirPods 保护盒盖子」这个动作,和你准备点个火的操作十分相似。

  重要的是,这个动作会让人从内心深处缓缓升起一股舒适感,久而久之甚至会有点上瘾。据我所知,很多人喜欢频繁地开启、关闭 AirPods,只是为了听那一声悦耳清脆的「啪」;甚至达到了只要把 AirPods 保护盒放在一旁,就会下意识把它拿在手中,拨动几下盖子的程度。

  单从产品结构来看,AirPods 保护盖上使用的磁吸结构,以及铰链上恰到好处的弹性阻尼感,无一不是让人们把玩得爱不释手的催化剂。

总喜欢抠各种手机按键?这是你未察觉到的小心思-冯金伟博客园

  但你显然不能断言,AirPods 的设计师是有意把它做成了解压玩具。这更多是出于结构稳定性上的考虑,而非说把「将闭合操作打造成一个令人上瘾的行为」当作目的。

  同样的,前文提及的轨迹球、摇杆、实体键等,它们之所以被设计出来,只是被视为一个便捷、易用的人机交互工具。

  可我们却在无意之间,因它们的存在产生了一些「多余」的动作,甚至形成某种习惯,这恰恰是这些小工具、小设计的魅力所在。

  这种「多余动作」的出现,可能源于我们的潜意识。

总喜欢抠各种手机按键?这是你未察觉到的小心思-冯金伟博客园

▲ 图片来自:Giphy

  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中有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潜意识所驱动的,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你的「直觉」,即自己并不能解释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

  日本的知名设计师深泽直人也曾认为,很多设计需求,在询问时根本没人意识到,但是一旦当你身处某个场景,或是亲眼看到之后,你就会萌生「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的感觉。

  他将这类细节比作「无意识的设计」,强调的就是让人们能够自然地去使用某件产品,而且必须符合直觉。

总喜欢抠各种手机按键?这是你未察觉到的小心思-冯金伟博客园

  比如上图的这把伞,深泽直人发现,人们在车站等车时,会习惯将手提袋等重物挂在伞柄上,但由于大部分伞柄都是弧形,显然不适合用来放置,所以他就在柄上设计了一个凹槽,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这种「无意识需求」。

  换作是智能手机上的一些小细节设计和交互工具,你当然也能认为,它们呼应了我们某种真实存在潜意识需求,而且是在无意之间发生的。

  但发现这些潜意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们和那些显而易见的痛点不一样,我们的很多动作都是不经思考去做的,这更要求设计师主动去洞察、体会这些非常细微的东西。

总喜欢抠各种手机按键?这是你未察觉到的小心思-冯金伟博客园

  人机交互设计师 Katherine Isbiste 在两年前的一次研究中便发现,人们在进行一些较长时间的活动时,如工作、开会和考试等,会有不自觉地摆弄手中物品的习惯,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保持精神上的专注,同时减缓焦虑的情绪。

  同时她还表示,每个人都会主动寻找让自己处于最佳状态的环境,以维持自己的感官刺激,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

  比如说在一个公开办公场所戴上耳机,就是希望能隔绝外接的干扰;而在考试时,它可能会是一根可以按压或是旋转的圆珠笔,也可以是一个回形针、一个 USB 驱动器,甚至是有线耳机的耳机线。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使用一些随手可得的东西。不过通过审视人们的潜意识行为,有人就抓住了这一心理活动,设计了一些能够满足潜意识动作的工具。

  2016 年,美国 Antsy Labs 公司设计了一个有点像方形骰子的玩具 Fidget Cube。它在每一面都放置了可供人摆弄的结构,有摇杆、滚轮和模拟墙壁开关的按钮等,还打上了「治疗焦虑感」的口号,成为了当年 Kickstarter 上最成功的众筹项目之一。

总喜欢抠各种手机按键?这是你未察觉到的小心思-冯金伟博客园

  另一个有着类似理念的产品则是指尖陀螺。它的设计就更加简单粗暴了,就是一个可以放在手指上旋转的金属转轮,但凭借极低的销售价格,也一度成为了各大电商平台的热销玩具。

  再回到最开始所说的智能手机和 AirPods,似乎也能明白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多余动作」的载体。也许我们只是想缓解一时的焦虑,又或者只是因潜意识激发而想做一些小动作,生活中俯拾即可得的小玩意无疑是最佳出口,而现在,智能手机屏幕外的一些小细节,则成为了指尖的新宠。

  然而,发展到今天的智能手机,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似乎都在尽可能地精简「多余」的设计,所以我们抛弃了各种拟物图标,将各种按钮都进行数字化和图形化,倘若再等几年,智能手机彻底只剩下一块显示屏,仅靠触摸,是否就能满足我们手指对于「实体感」的潜意识需求?

  或许,这些偶尔为之的惊喜,很快也会成为一种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