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底,《GTA5》的销量已突破4000万套,一举打破了由《超级马里奥兄弟》保持了近几十年的销量纪录(马里奥有多伟大?),要知道超级玛丽(民间通用译名)可是一部1985年发售在FC上的上古神作,后世不知有多少游戏曾妄图挑战过马里奥的纪录,但大部分连神坛的底座都无法接近,以至于很多游戏人早已放弃了这一想法,认为那种BT销量或许只能存在于那个古老时代,在如今这个选择多样、竞争激烈、网游崛起的市场中,很难再出现一款游戏一家通吃的局面,四千万的销售记录可能根本就是个梦,然而《GTA5》用实际销量证明那些不思进取的想法是错误的!(PS:《Wii Sports》有着8000万的神销量,不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捆绑Wii的政策,同时这款游戏的形式上也很独特,并不属于传统游戏,如果严格来说《GTA5》只是创造了传统电子游戏的新销量纪录。)
专栏作者:战术大米 |
我是一个有梦想的男淫,从小就特别喜欢说相声,要不是不小心进了游民,成了失足小编,我早去天桥底下卖油条了。
R星的豪赌 超大投资与超高风险
《GTA5》研发历时5年,参与专业人员过千,总耗资高达2.6亿美元,是地球上最昂贵的电子游戏,还未发售就已背上了至少740万份的保本销量,而这个销量对于很多游戏而言已然是梦幻的了。(PS:《命运》的5亿美元是10年运营的总费用,据传实际研发费用仅几千万。)
坦白讲,从经济学的角度看,Rockstar(以下简称R星)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不是最后惊人的成功证明了自己,否则《GTA5》的制作规模一定会被投资人骂做疯子,因为这几乎是一种破釜沉舟式的研发,一旦这款游戏失败,R星将瞬间破产,且几乎没有回旋余地。
随着游戏技术的提升,3A级大作的烧钱水平急剧提升,风险也跟着水涨船高,这些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投资一旦失败,可能直接意味着终结,历史上被自己的野心之作害死的游戏厂商并不在少数:远的如当年不可一世的史克威尔,其耗资1.3亿美元打造了《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这部炫技电影,结果一败涂地,十几年的老本一战赔光,靠卖身合体才勉强复活;近的如《生化奇兵:无限》,因制作组过于偏执的追求完美,致使研发费用和周期都大幅超出计划,虽然取得了极佳的口碑和近500万的销量,但整体盈利仍然糟糕,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工作室的解散。
因为风险巨大,如今的大厂大都比较保守,对于自己的顶级IP往往都物尽其用,比如动视、EA这类传统的年货主义者,旗下的《使命召唤》《战地》等许多作品年年都不会缺席,如果你觉得这并不可怕的话,可以想象一下GTA如果属于育碧会是怎样一种后果……
而即便不走年货路线,高投资对于游戏的盈利也是极大的考验,史艾投资近亿元的《最终幻想13》口碑一般,回本都费劲,为了实现合理的利润率不得不接连推出两部续作,让雷霆粉玩到了反胃;一向以慢工出细活著称的暴雪如今也在努力的压缩研发成本和周期,减少风险的同时确实大幅增加了盈利,代价便是“暴雪出品,必属精品”的口号变得越来越缺乏说服力;成本控制,如今已成为摆在这些大厂和他们的3A大作面前最重要的课题,但R星似乎除外。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GTA5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