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大学地下真有“矿”,带你穿越40亿年看地球-冯金伟博客园

  科技日报记者  盛利

  自 45 亿年前地球诞生以来,它孕育过哪些动植物,发生过哪些气候变化,曾有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演化进程?在数十亿年后的今天,我们要想管中窥豹,了解地球自诞生以来的缤纷世界,岩矿化石便成为几乎唯一的线索。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了解到,经过几代科学家、数百位标本资源数字化科研人员近 20 年的努力,全国最大地学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已在该校建成。作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级平台,其拥有具有科学价值的化石、矿物、岩石、矿石标本 17.8 万余件实物和数据,穿越了地球 40 亿年历史,编著了一部记录地球无数瞬间的“古今群石传”。

  比钻石还珍贵的“地下财富”

  地下矿石宝藏我们并不陌生,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便是其中的代表。但在平台项目组织实施者何明跃教授看来,它们的“珍贵”程度,远不及岩矿化石资源整合的价值,“因为每一个岩矿化石之中都可能藏有破解地球谜团的密码。”

  无论是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还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岩矿化石是基础科研的根基。过去,我国岩矿化石标本零散分布在高校、研究所、博物馆,这为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从中探寻科研的“宝藏”带来难度。

  上个世纪 90 年代,在杨遵仪、郝诒纯、王鸿祯、翟裕生、叶大年等院士的倡导下,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牵头、原校长吴淦国教授、何明跃教授两代负责人组织实施,首次从国家层面开展跨单位、跨部门的岩矿化石标本资源整合与数据库建设工作,联合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 20 余家我国重要岩矿化石保存单位,进行大范围地学标本资源整合与共享。这也是我国首次系统性地将岩矿化石“摸清家底”。

  团队成员杨眉说,仅在化石标本领域,平台已收集整理模式化石及典型化石群标本 8.2 万件,云南澄江动物群、北京周口店及山顶洞古人类遗址、豫西华夏植物群、自贡恐龙动物群、河南汝阳盆地恐龙动物群等 20 多个古生物化石标本群落,均囊括其中。

  所有标本都带有二维码

  历时 20 年的“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也是我国最大规模的岩矿化石标本数字化过程。何明跃说,相比欧美国家的岩矿化石标本“实物为主、零星数字化”的整理方式,平台在建设初期就在国内引入全面数字化的概念。

  记者在平台标本库中看到,无论是距今 2.5 亿年前的二叠纪植物群、还是 5.3 亿年早古生代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所有的化石标本在标注名称、产地、提供者等信息之外,均附有二维码标识。

  “带二维码的标本标签,可用电子设备通过扫码直接读取标本信息,大大提高标本的核对和管理工作效率。”团队成员刘皓说,为提升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平台还整理出了古生物化石群专题、典型矿床专题、地学专题等 9 类模块、150 余个专题,拥有 3000 种系统矿物学的数据库及查询系统、3000 余张岩矿化石精品图片、30 余套 3D 矿物精品及视频。

  通过资源整理,“世界上第一朵盛开的花”辽宁古果、“世界上第一只飞起的鸟”中华龙鸟、北京周口店古人类化石及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标本等享誉世界的珍贵标本,都首次成为了数字化资源。目前,平台日访问量已达 1 万以上,累积达 3300 余万。

  岩矿化石数字化标本“大家庭”

  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实验楼地下二层,开启一排排沉重的转盘式密集资料柜,近 4 万件珍贵岩矿化石储藏其中,它们有的来自著名院士,有的来自一线地学科研者,在漫长的数字化整理过程中,每一件标本均蕴含着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付出。

  团队成员童雪云说,地矿化石标本数字化的常规流程,包括编号、原始数据记录、鉴定、描述、拍照、数据录入、标签制作等,每个标本整理周期短则数日、长则数月,“而 17.8 万余件实物和数据的浩瀚工作量难以统计。”

  何明跃回忆说,作为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科研大事,平台的建设凝聚着我国几代地质科学家的心血:年近九旬的杨关秀教授在病床上还不忘叮嘱“华夏植物群化石标本一定要整理完成。这项工作整理完成了,我的心愿也了了!”

  目前,随着这项国内最大规模的岩矿化石标本数字化工作的完成,我国岩矿化石标本数字化水平也跻身全球前列。该平台已研究制定岩矿化石描述标准 52 个、技术规程 39 个,出版了《矿物、岩石、矿石标本资源及矿床描述标准》《无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资源描述标准》等,指导着全国标本资源保存单位进行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分级分类整理、鉴定、描述、数字化。

  “未来,将有更多的岩矿化石的数字化标本,进入我国乃至全球科研的‘大家庭’,成为世界科研的‘宝贵财富’。”何明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