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生命的感悟150字)
作者简介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1929年4月出生于捷克布尔诺的一个艺术家庭。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捷克钢琴家和音乐理论家。在家庭的影响下,昆德拉从小开始学习钢琴和乐理,一步步走入音乐的世界,在父亲的影响下,阅读了包括捷克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文学名著。这些童年的经历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昆德拉未来的创作。然而,就在昆德拉学习古典音乐、欣赏艺术的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引起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却无形中影响了昆德拉的人生轨迹。
1939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昆德拉,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二战占领国德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当时捷克文坛教条主义和公式化诗歌的盛行有着强烈的本土意识。致力于变革的昆德拉于1947年加入捷克共产党。1948年,19岁的他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年轻时酷爱音乐和艺术的昆德拉随后转到布拉格电影学院学习电影,毕业后留校任教。痴迷于音乐和艺术的昆德拉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发表了《人,一个宽广的花园》等多首诗歌,这与当时捷克的许多地方意识不同。昆德拉的诗歌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和批判精神。
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昆德拉长久的追求,更难以表达他内心宏大的精神思想。在他将近30岁的时候,昆德拉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小说的艺术》,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道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小说《笑话》在捷克出版,但随着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这本书被禁,昆德拉丢掉了工作。文学创作困难,生活费用困难。1975年,昆德拉决定带着家人去法国。流亡之初,昆德拉通过电视、采访、谈话和文章向人们讲述苏联入侵他的祖国,从而成为公众人物。米兰·昆德拉1978年与妻子定居巴黎,1981年成为法国公民。1984年,昆德拉以苏联入侵他的祖国为背景,写下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本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世界解读了那次入侵。
1985年,米兰·昆德拉及其作品与《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一起被介绍到中国,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成为对中国读者最有影响力的外国作家之一。1995年秋,捷克政府授予米兰·昆德拉国家最高奖项——优秀奖。2011年,米兰·昆德拉入选七星文库,成为唯一入选的在世作家。
多年来,米兰·昆德拉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之一。然而,和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伟大作家一样,即使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他也注定要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留下伟大的印记。昆德拉创造了一种卡片写作风格。每隔两三页,甚至一页,就会出现一个小的标记部分。通过这些短小精悍的卡片风格,昆德拉将“爱、死、快乐、悲伤”这些熟悉的主题与故事的发生、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同步,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卡片式可以随意打开或组装,形成一种诗意的“复调”小说,将外界的影响与自身生活的影响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了昆德拉作品的主题。
二、内容概述
1984年出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为背景。通过其独特的卡牌风格,昆德拉向读者揭示了民主改革的气息是如何演变成一波任意压迫的。小说包括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外科医生托马斯、特里萨、托马斯的情人萨宾以及萨宾的另一个情人弗朗茨。众所周知,古典音乐有一个“四重奏”流派。喜欢音乐的昆德拉在书中设定了四个主要人物,就像古典音乐四重奏的组合。根据不同音乐的不同变化,有高音、低音、声部、声部。这四个人就像一个乐队中的四个不同的角色,就像四种不同的人生经历。
小说的主人公托马斯是一名熟练的外科医生。他表面风光无限,私生活却极其混乱浪漫。他渴望又害怕女人。对托马斯来说,爱情和婚姻是沉重的。他无法想象每天早上醒来身边都是同一个人。直到有一天,托马斯来到一家餐厅吃饭时,意外发现了这里的女服务员特蕾莎。只见过一次面的托马斯发现,特蕾莎讨厌自己成长的庸俗环境,渴望有尊严的文化生活。特蕾莎在托马斯看来就像是圣经中沿河漂流的婴儿,这迫使托马斯伸出手去接受它。于是为了特蕾莎,托马斯违背了自己当初对爱情和婚姻的判断,毅然与她结婚。然而,结婚后,托马斯仍然坚持与前任情妇保持联系,仍然坚信所谓的爱情和性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托马斯的矛盾心理不仅让特蕾莎陷入了痛苦的境地,也让托马斯产生了一种内心的愧疚感。
为了弥补对特蕾莎的亏欠,托马斯感到内疚,决定不再见情妇。然而,仅仅过了一天,托马斯就急着打电话和他的情妇约会。有一次托马斯在床上匆匆看了看表,这让他的情妇萨宾明白了托马斯心不在焉的草率态度。与托马斯的其他情妇不同,萨宾是一名出色的画家。她和托马斯一样,从未受过家庭的苦,在生活态度上也从未有过形而上的苦恼。感觉不到任何痛苦的萨宾在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与托马斯有着相似的看法,甚至表现得更加自由自然。托马斯让萨宾帮特蕾莎找工作,萨宾很快帮特蕾莎找到了一份摄影师的工作。正是这份工作帮助特蕾莎和托马斯在苏联入侵时逃离了祖国,来到了瑞士。
萨宾摄影师被介绍给特蕾莎。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可以随意用镜头表达内心的感受。特里萨逐渐适应了摄影师的工作。这部小说的背景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共和国。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这一历史事件,但作者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间接描写来反映这次入侵。比如苏联入侵后,街道会被苏联士兵搜查。人们可以在墙上到处看到嘲笑苏联人的海报。男生骑着摩托车挥舞着自己国家的国旗,女生穿着性感的衣服亲吻路人,刺激苏军士兵的性欲。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特蕾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噩梦中醒来,经常怀疑并怀有恐怖的想象。苏联的入侵为摄影师特蕾莎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她拍了上百部电影,在国内外各种报纸上发表,让大家都知道了特蕾莎的才华。
与此同时,外科医生托马斯因为一次事故失去了工作。正当托马斯在思考未来的时候,在瑞士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的号召下,托马斯和特蕾莎决定离开家乡,去瑞士生活。到达苏黎世后,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和丈夫仍与情妇有染的事实,特蕾莎决定离开瑞士回到祖国。分开后,托马斯初步体会到了短暂的美好和温暖。但随着时间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他和特蕾莎在一起是幸福的,那种幸福伴随着折磨和悲伤,彼此都是生活中甜蜜的负担。于是命运和选择驱使托马斯再次回到布拉格寻找特蕾莎。重逢之后,他根本没有体会到重逢的喜悦。他给自己戴上了责任的枷锁,同情心消失了。他只感到胃痛和绝望。期间,他们共同抚养了一只名叫“卡列宁”的狗,陪伴卡列宁快乐地成长,直到他死去,仿佛生命卸下了沉重的枷锁。最终,托马斯和特蕾莎在一场车祸中结束了生命。
画家萨宾原本是托马斯的情妇,也是特蕾莎嫉妒的对象。与特蕾莎对自己爱情生活的忠诚不同,萨宾一直选择背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负责任,轻描淡写。她讨厌忠诚和任何取悦大众的媚俗,但这样的背叛让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存在于虚无之中。跟随托马斯来到苏黎世后,萨宾很快将目光投向了成功的学者弗朗兹。与其他学院派学者不同,弗朗兹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他更渴望外面的精彩世界,萨宾正好满足了弗朗兹躁动不安的心。
弗兰茨因为萨宾放弃了对婚姻的坚守和忠诚,但因为萨宾的背叛,弗兰茨发现自己过去对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粹是不必要的假设,妻子只是母亲理想的投影。离婚后自由独立的单身生活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他知道萨宾只是他革命冒险生活的后续。后来,弗朗兹爱上了他的学生,在实际参与了一场虚假的游行后,他意识到他真正的幸福是呆在他的学生身边。在一次突如其来的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显示自己的勇气,用蛮力进行了反抗,但却遭到了毒打。在妻子的陪伴下,他在弥留之际无言地死去。
在作者创作的这个四重奏中,只有萨宾活了下来。从布拉格到苏黎世,从苏黎世到日内瓦,再从日内瓦到巴黎,萨宾陷入了无尽的漂泊,最后她选择了留在美国。也是当时东欧知识分子最好的流放地。全书共分七章,就像四重奏对应的七个乐章。七个动作可以合二为一,也可以单独欣赏。作者作品中的四位主人公共同谱写了生命内涵下的不同乐章。
三、读后感悟
关于人生的判断,两千多年前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就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么什么是生命之轻,什么是生命之重呢?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虽然将故事的叙事背景设定在入侵苏联,但通过对四位主人公的音乐和艺术描写,向读者揭示了所谓的生命之轻在于“媚俗”。就像四重奏旋律的描写,在生命灵与肉、轻与重、爱与恨之间,作者告诉读者,人生的媚俗表现为平庸,容易诉诸感情。昆德拉谴责媚俗是思维的懒惰,而思维的懒惰会寻求某种意义,以便为自己的生活增加砝码。
媚俗对于四位主角来说,茶若戴上了一个崭新美丽的面具,达到了自我催眠的状态。在昆德拉看来,没有人能够逃避生命的存在和价值。生活只是一个过程。生活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被追求所奴役。以追求为名,无论是纵情声色,还是循规蹈矩,都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陷入一种无限的空虚。因为这种无休止的媚俗,人们戴上了自我无知的面具。昆德拉通过对四位主人公的艺术描写,在灵与肉、轻与重、爱与恨之间,向我们展示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独立的文字反思了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而引发哲学妄想。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观念”。在一个由嘲笑、破坏、鄙视等形成的媚俗世界里。随着沉默和遗忘的消失,它不仅唤起了热情,而且唤起了对弱者和必将死亡的事物的同情和仁慈。当媚俗的面具逐渐被割去包皮,似乎让人带着一种虚无缥缈的沉沦。枷锁释放出无限的孤独,也给人某种摆脱轮回的寓意。这不是一种可以延续终身的征服,而是一种可以让人堕落到最低级的穆叶松,引发一种对孤独的逃避。托马斯作为书中的四重奏之一,一直在特蕾莎和萨宾之间徘徊,但每一次看似无止境的行走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托马斯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不仅意味着生命的重量,更意味着人生中的成功与荆棘,幸福与苦难。同时,那些看似稍纵即逝的选择,在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爱与恨之间,承载着更多难以忘怀的虚无缥缈的解脱欲望。
昆德拉作品中的媚俗,既是一种遮蔽世俗的遗忘与孤独的虚幻感,也是一种逃离空想象世界的超越思维之局。昆德拉创作了一部四重奏《木叶的宋立科》,这部作品并没有受到被侵犯、被遗忘、被鄙视、被抛弃的东西的影响,而是伴随着生命的延续和脆弱的颠覆而形成的一种“生命的遗忘”。伴随着四重奏的吟唱,苏联入侵的随意加深,媚俗的面具仿佛让永恒的轮回不断重复。在轻与重,灵与肉,爱与恨之间,有人选择循规蹈矩,有人选择步步为营,有人选择创新,有人选择颠覆传统。
作为“被遗弃的世界的遗憾”,这也是你直面人生,通过或进入人生的幻象、意义和言说,直面赤裸裸、显而易见的人生时的耀眼。随着媚俗的面具渐渐褪去,木叶的歌渐渐唱出了和弦,带着温柔从容的微笑,生活展现了它的艰辛和脆弱。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自1984年出版以来,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遐想。这本书看了很多遍,我简单总结了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探索自己的人生密码,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第二,向内求,求自我,求自我得失,摒弃自我内心杂念,永远守住自己心中的净土;
第三,探索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跳出画面看画面,跳出舒适区;
4.不断思考、回顾、讨论,让自己保持清醒;
5.从阅读和音乐艺术中探索生命的本质,避免刻意追求生命之轻,却不可避免地陷入空空虚,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四、延伸内容书籍:
回忆往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百年孤独,笑忘歌,玩笑,告别圆舞曲,假面之道,身份焦虑。
其他内容:
电影:布拉格之恋
音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