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元宇宙”这个概念火爆,数字藏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自2021年以来,“数字藏品”产品不断升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和购买。特别是从今年春节过后,大量的数字藏品发售平台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一时之间让人看花了眼。
其实,数字藏品就是NFT,其全称是Non-Fungible Tokens,即“非同质化代币/不可替代代币”,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
如今,数字藏品成为行业热点,网上也流传着一句话——“万物皆可数字藏品”。我们可以看到数字藏品品类丰富,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图片、音乐、视频、3D模型、电子票证、数字纪念品等各种形式。
那么,它到底有多火爆呢?
CNMO在这个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北京冬奥会举行期间,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的冰墩墩数字盲盒发售,一经售出即被秒抢;年初,周杰伦与互动娱乐平台Ezek宣布正式发售数字藏品Phanta Bear,1万张Phanta Bear在瞬间被抢光;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携手阿里文娱推出《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共发售2.4万张,上线即被秒罄;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全球首个以月壤为原型的数字藏品重磅亮相,并在小度App和百度App双平台各限量发行1731份,不到一分钟便售罄。
统计显示,在过去的2021年中,我国共计发售数字藏品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1.5亿元。除了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数字藏品开售最常见的词就是“售罄”,而且一般都是在极短时间内达成,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许多小伙伴可能也发现了,进入2022年,数字藏品热度不降反升,几乎是隔三差五就是新品推出。但是,数字藏品为什么会这么火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数字藏品,顾名思义其具有收藏价值。虽然数字藏品依靠区块链,但同样是藏品的一种,和传统藏品一样具有其文化价值以及升值空间,并且相较于传统藏品,具有不受时间、空间、保存方案所制约的优点,可以永久保存,并可以随时随地观赏。
另一方面,数字藏品相较于其他常见的藏品种类更多、价格更加“亲民”,极大地拓宽了受众范围。从目前的市场来看,一个数字藏品的价格仅为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可以说是全民都能参与的活动,特别是这种全新的藏品形式,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加入。
此外,数字藏品经常是和一些文化经典或是时下最流行的文化元素相结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然,平台发布数字藏品时也采用了多样化的玩法,包括抢购、空投、盲盒等方式,这些方式迎合了大众的心理,满足了消费者的参与感,同时也为藏品创造了更多的热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内的“数字藏品”已经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生意产业链。在数字藏品火出圈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问题。
由于数字藏品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的特性,不少人看到了“商机”,借此进行投机炒作,并且因为没有合法的二级市场,数字藏品只有转赠功能,因此大部分的操作都是在灰色地带进行,欺诈等事件频频发生。
此外,目前购买数字藏品的消费者主要是00后、90后的年轻人,其中就包括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并且年轻人容易冲动消费,对于一些消费没有意识。
此外,数字藏品还存在被盗的风险。此前,周杰伦在Insgram上发文称,自己所持有的无聊猿NFT被黑客盗走。据悉,此次被盗走的NFT价值超300万元人民币。而这个情况也并不少见,不少玩家也表示自己遇到过相关情况。
并且,数字藏品市场目前还缺乏市场的监管,各种规章制度不完善,监管责任不明确,即便被盗、被骗也无法挽回损失。
面对这些情况,相关机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年10月,NFT行业首个自律公约发布。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盟联合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杭州互联网公证处,以及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共同发布了《数字文创行业自律公约》。
今年3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其中指出,要增强数据安全、数字货币等数字技术标准供给,加快形成统一的数字市场准入和监管规则,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市场监管科技支撑。
除了监管机构发力,行业自身也在采取行动。4月14日,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发布关于规范数字藏品产业健康发展的自律要求,号召规范数字藏品产业健康发展,抵制无序炒作。并且,要求平台和发行企业应对数字藏品合理定价、合理设置发售模式,对转赠、内外部流转等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
不管怎么说,数字藏品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变得如此火爆,但是要想长久地发展,发行方、平台方以及收藏者都必须承担自己的义务,让行业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赋予数字藏品更多的能量,激发更多的活力。